据警方通报,5月18日16时,35岁的王某元在家中管教儿子王某某时致其重伤。孩子母亲3小时后回家发现异样,送医时已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网友爆料称,导火索是男孩偷偷用手机游戏充值,父亲在暴怒中失控殴打。



即便孩子确实存在游戏充值行为,这场悲剧依然拷问着每个成年人:

  • 充值问题可解决:根据《民法典》,8岁以上未成年人充值可依法追回;
  • 暴力从来非选项:儿童心理学家指出,9岁儿童尚未形成完全责任意识,暴力只会摧毁安全感;
  • 情绪管理更致命:父亲王某元的行为已涉嫌故意伤害罪,暴露出其自身情绪管理的严重缺陷。

男孩的遭遇绝非个例。从深圳被"管教致死"的8岁女童,到成都因不做作业被父亲踹断肋骨的男孩,这些极端事件都在叩问社会:

  • 当邻居听到哭喊声时,是否想过报警?
  • 当学校发现孩子身上的淤青时,是否及时干预?
  • 当社交媒体充斥着"孩子不听话就该打"的言论时,我们是否在默许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学校、医院发现家暴必须报案",但太多人仍抱着"别人家事少插手"的心态,让暴力在紧闭的家门后肆意滋长。

某公益组织数据显示,超60%家长认同“必要体罚”,而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约74.8%的儿童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儿童保护热线中,38%的虐童案始于“管教过当”。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正在重复的暴力逻辑:"打你是为你好"。但当皮带、衣架甚至拳头成为教育工具时,爱的本质早已扭曲。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明令禁止家庭暴力,《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父母“合理运用惩戒”。但在司法实践中,除非发生极端后果,多数“教育性体罚”仍被视为家务事。2023年“两会”上,已有代表提议建立“暴力管教预警系统”,通过学校-社区-医院联防机制,让淤青成为社会警报。

我们不能总在悲剧发生后才想起儿童保护热线(12355),正如不能等到幼苗折断才后悔没早支起支架。青岛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它发生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沿海城市,施暴者是正值壮年的“80后”父亲——这提醒我们,教育暴力不分地域与学历,它蛰伏在每个失控的瞬间。

那个本该在操场上奔跑的9岁男孩,再也等不到他的六一礼物。但如果我们此刻觉醒,或许能阻止下一个挥向孩子的拳头。教育不是驯兽,家庭更不该是刑场。愿所有父母记住:你可以没收他的游戏机,但请永远不要打碎他对世界的信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