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一名9岁男童因玩游戏充钱,遭父亲殴打后呼吸心跳骤停、送医抢救无效身亡的事件,刺痛了每一个关注者的心。这一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更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家庭教育方式、未成年人保护以及法律监管的深刻反思。



从事件本身来看,孩子玩游戏充钱固然有错,但这绝不能成为父亲施以暴力的理由。9岁的孩子,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阶段,他们对金钱的概念、行为的后果认知都十分模糊。在这个时期,孩子犯错本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的责任应当是耐心引导、教育,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可这位父亲,在盛怒之下,完全丧失了理智,用电线毒打孩子,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一悲剧的背后,凸显出家庭教育方式的严重误区。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观念在部分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对孩子严厉打骂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然而,现代教育理念早已明确,暴力教育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长期遭受暴力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恐惧、叛逆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起事件中,父亲的暴力行为不仅没有纠正孩子的错误,还夺走了孩子的生命,这是对错误教育方式最惨痛的警示。



同时,这也反映出法律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的漏洞。虽然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于家长管教孩子过程中的暴力行为,界定和监管存在模糊地带。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管教自己的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外人无权干涉,即使是法律也难以约束。这种错误认知使得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肆无忌惮,无视法律底线和孩子的人身安全。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家长管教行为的边界,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刻不容缓。

此外,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也存在不足。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观念,却没有渠道获得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学校、社区等机构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这起的悲剧,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家庭教育需要爱与耐心,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引导,绝不能被愤怒和暴力所左右。同时,法律应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的网络,社会应给予家庭教育更多支持,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