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堪称是曹操的最佳第六人。

据《三国志》记载,董昭原本是袁绍的臣属,董昭的弟弟在张邈军中,袁绍和张邈有矛盾,就想因此归罪董昭。

这就是袁绍的为人,外宽内忌,没有肚量,因为和一个人有矛盾,就想连带着整自己人。

董昭一看势头不妙,赶紧逃走。他本想投奔汉献帝,结果到了河内被张杨給扣住了。


董昭知道张杨也是个草包,明面上尊奉张杨为主公,背地里在物色新的主公。

恰好曹操这时候派人来找张杨,想跟张杨借道,去长安朝贡汉献帝,张杨自然不同意,你曹操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从我的地盘去长安!

董昭听说后,赶紧找到张杨,劝道,曹操是个英雄,你结交都来不及,怎么能得罪他呢?现在赶紧跟曹操交好,等到以后遇到难处,还能有个帮手。

张杨是个大老粗,哪里知道董昭的小心思,董昭看似是为张杨着想,其实是为自己找后路。

董昭看中了曹操,想追随他成就大事。

董昭不光说服张杨给曹操借道,还替曹操给李傕郭汜写信,并拿出私财替曹操贿赂李傕郭汜,在董昭的帮助下,曹操的专使才到达长安。

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后,被董承、杨奉、韩暹、张杨掌控,董昭觉得这四个人都不能成事,想让曹操来把汉献帝接走。

他再一次自作主张,替曹操给杨奉写信,跟杨奉说,你有兵,我有粮,咱俩强强联合,则不愁大事不成。

杨奉正愁着势单力孤,曹操(实际是董昭)这时候抛来橄榄枝,自然喜不自胜,就保举曹操做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这时候的曹操才真正得到汉朝廷的承认。

董昭在没和曹操见面的情况下,擅自主张为曹操办了两件大事,可以说是曹操前期事业最大的助力者,曹操自然就把董昭当成自己人。

曹操到洛阳朝见天子,跟董昭终于接上头,曹操问计董昭,下一步该怎么办。

董昭建议曹操把天子迎奉到许都,这张王牌只有抓在自己手里才能发挥威力。

曹操说,这正是我此次前来的目的,董公真是跟我想到一块去了,但是杨奉在梁县,有这个拦路虎,把天子弄到许都去不大好办啊!

董昭说,杨奉是个草包,有勇无谋,好对付,只要多给他贿赂,再多说点好话,杨奉就会放行。

曹操依计而行,先骗杨奉说,许都乏食,可以让天子暂幸鲁阳,杨奉觉得鲁阳离自己很近,问题不大,就同意了,结果曹操离了杨奉的地界后就把天子弄到了许都。

杨奉听说后气急败坏,和韩暹去截击曹操,曹操趁机攻打杨奉的老巢梁县,杨奉和韩暹走投无路,就投奔了袁术。


曹操能够成功迎奉汉献帝到许都,董昭功劳最大,他把杨奉耍的团团转,最终让曹操把汉献帝骗到手。

没有董昭这个“内贼”,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恐怕是不大可能。

董昭可以说是曹操事业的最佳辅助,有了他,曹操的称霸大业坐上了高铁。

董昭这个人除了耍阴谋诡计外,还很有政略头脑,曹操称公称王,董昭是核心策划者。

董昭很懂汉朝的体制,非刘不王,非公不侯,所以要想打破这个限制,必须循序渐进,仔细筹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董昭上书汉献帝,建议恢复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按照汉制,异姓的封爵最高只能到侯爵,董昭建议恢复五等爵制,真实意图是为曹操晋升魏公铺平道路。

为了给曹操封公进行舆论造势,董昭还特意找到荀彧,让荀彧和他统一意见,结果被荀彧义正言辞一顿驳斥,弄了董昭好大一个红脸。

但曹操称公势在必行,在董昭精心策划下,曹操忸怩作态多次后终于称公。

即使像曹操这样的枭雄,要想打破汉朝祖制,也不得不七拐八绕的为自己称公找理论根据,他也不敢在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情况下直接称公,那样就太明目张胆了。


而董昭就是找理论根据的行家里手。据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董昭拿周公旦、姜子牙、田单事迹来为曹操称公找理论根据,还认为:

“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泰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曹操称公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就该称王,这是董昭计划好的步骤,又经过一阵舆论造势,曹操忸怩作态多次后进位魏王。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可以说董昭是曹操僭越的第一策划人。

曹操称公是他事业的另一个转折点,称公后,曹操正式为曹魏奠定了根基。

董昭虽然没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的知名度,但他对曹操的功绩并不小,在曹操两次事业关键转折点上出力最多,堪称曹操的最佳第六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