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要怎么熬才有效?
喝中药有哪些禁忌?
作为中医医院药房工作人员,常听到患者有这些疑惑,也发现有些患者因家中药品储存不当或用药误区导致健康隐患。今天,我们结合常见问题与专业建议,为您梳理一份中药和西药等家庭备药与用药的全攻略,解锁科学储存、使用药品的正确方法,助您守护家人健康!
中药类
中药煎煮有门道:细节决定药效
中药煎煮并非“一锅煮”,这些细节直接影响药效:
1.浸泡预处理:药材需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根茎类、矿石类药材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2.火候与时间:
解表药(如薄荷、金银花):武火快煎,煮沸后10-15分钟即可,避免有效成分挥发。
滋补药(如人参、熟地):文火慢煎,煮沸后30-40分钟,充分提取药效。
特殊药材:先煎(附子、磁石)、后下(砂仁、青蒿),包煎(如车前子、旋覆花)需严格按医嘱操作。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2-3次,合并药液混合服用,确保成分提取更全面。
中药服用讲究多:时间、温度有讲究
1.服药时间
空腹服:驱虫药、攻下药宜清晨空腹,利于药物吸收。
饭前服:滋补药、胃肠道疾病用药,减少食物干扰。
饭后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或发散风寒的药物,避免伤胃。
2.服药温度
寒证用热药:温服(接近体温),助药力发散。
热证用寒药:冷服(常温或冷藏),避免引起呕吐。
服药禁忌: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服用含人参的方剂时,避免与萝卜同食;服用中药期间慎饮浓茶、咖啡。
中药储存小妙招:防潮、防虫有诀窍
干货药材:如枸杞、黄芪,密封后置于阴凉干燥处,可放入干燥剂或花椒驱虫。
贵细药材:人参、鹿茸等建议冷藏保存,或与米同储防蛀。
代煎中药:真空包装常温存放不超过24小时,需长期保存应冷藏,服用前隔水加热至温热。
变质判断:若药材出现霉变、虫蛀、变色、异味,切勿服用,及时咨询药师处理。
常见误区大揭秘:别让错误影响疗效
1.“偏方”随意用:未经专业辨证的偏方可能加重病情,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2.“补药”随便吃:人参、阿胶等补品并非人人适用,体质虚寒或实热者盲目进补可能适得其反。
3.煎药器皿随意选:避免使用铁锅、铝锅,推荐砂锅、瓦罐或不锈钢锅,防止药物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4.中药无毒副作用:部分中药(如附子、马钱子)需严格控制剂量,超量服用可能中毒,切勿自行加量。
西药和中成药类
(一)家庭药箱应以常见病、应急处理为主,避免囤积过多药品。以下为推荐类别及常用药物:
1.感冒发热类:感冒灵颗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颗粒、布洛芬(退烧镇痛)。
2.胃肠道类:蒙脱石散(腹泻)、奥美拉唑(胃酸过多)、多潘立酮片(消化不良)。
3.外伤处理类:碘伏、创可贴、红霉素软膏(抗感染)。
4.慢性病药物:如高血压患者的硝苯地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需冷藏)。
5.抗过敏类: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症状)。
注意: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需凭处方购买,切勿自行滥用。
(二)药品储存:别让“救命药”变“毒药”
药品变质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危害健康,储存需牢记以下原则:
1.温度控制:阴凉处(≤20℃):如大部分胶囊、片剂。
冷藏(2-8℃):如胰岛素未开封前、部分生物制剂。
避光保存:硝酸甘油、维生素C等需用原包装避光存放。
2.分类存放:外用药与内服药分开,避免误服;儿童药需加锁或置于高处。
3.密封防潮:开封后的糖浆、冲剂易吸潮变质,建议1个月内用完。
4.定期清理:每3个月检查一次药箱,及时处理过期、变色或变味的药品。
常见误区:
所有药品都放冰箱?错!栓剂(如退热栓)冷藏后会硬化,使用前需室温软化。
拆掉原包装节省空间?错!铝箔独立包装可防潮避光,随意分装易导致变质。
(三)合理用药:避免“药到病更重”
1.遵医嘱用药:
感冒药中常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叠加使用可能引发肝损伤。
高血压药物需规律服用,擅自停药易导致血压波动。
2.阅读说明书:
注意禁忌症(如布洛芬禁用于胃溃疡患者)与相互作用(如部分药物与酒精冲突)。
3.特殊人群需谨慎:
儿童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孕妇慎用活血类中药。
老年人用药需警惕多重用药风险,建议定期进行用药评估。
(四)药师服务:您的用药安全“守门人”
现代药房不仅提供药品,更承担着安全用药的全程保障:
1.处方审核:通过智慧系统与人工双重审核,拦截药物相互作用或剂量错误(如对乙酰氨基酚与卡马西平联用风险)。
2.用药指导:提供个性化用药方案,如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时间调整、吸入剂正确使用方法等。
药师服务贴心提示:
合理用药是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科学备药、合理用药离不开细节的重视与专业指导。如果您对药品储存或用药方式有疑问,欢迎随时咨询医院药房药师,我们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供稿|药房 马京华
编辑|杨蓉
责任编辑|展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