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巴戟,从山间乡野的普通植物到成为珍贵的成品药材,背后需要经过怎样的蜕变?在德庆,答案藏在代代相传的巴戟天炮制技艺中:清洗、晾晒、蒸制、切片……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蕴含着独特的手法。日前,德庆巴戟天炮制技艺入选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人在分选德庆巴戟天。受访者供图

德庆县生态环境优良,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十分适宜巴戟生产。巴戟天属性温和,药用成分高,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其价值历来受人们重视。据史书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德庆就开始了巴戟人工种植。

在《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中,德庆县被列为巴戟的道地产地。2018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德庆巴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德庆县获“中国巴戟天名县”称号。2021年,德庆巴戟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巴戟天炮制技艺盛行于德庆城乡,尤其在高良镇、莫村镇等地颇为流行。当地群众长期种植巴戟天,在世代耕耘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方法和生产经验,更将巴戟天的传统炮制工艺打磨得炉火纯青。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成为铸就德庆巴戟天独特品质的“核心密码”。

据了解,巴戟天栽种满3年便可采收。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药用价值渐显,栽种5至6年的巴戟天品质更佳。在秋冬季采挖后,巴戟天要经过摘根、洗泥、剪毛、分拣等工序晒干抽芯,并在水中清洗、浸漂3小时,巴戟天炮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才算彻底完成。

自1905年以来,关青松家族便世代传承德庆巴戟天、何首乌等南药炮制技艺,其太祖父关馥常创建的“关馥园”酒庄更是以首乌巴戟酒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九蒸十晒是德庆巴戟天炮制的关键。”关青松介绍,巴戟天每次用大锅蒸30分钟,蒸完后需加入药材炮制一段时间,晒干后再蒸,“蒸煮九次、晒干十次,这就是‘九蒸十晒’。这样炮制出的巴戟天才会品质好,颜色乌黑发亮。”

“我们家族百年来始终坚持最传统的炮制技艺,以保证巴戟天炮制品的质量。我期待日后能够形成更加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巴戟天炮制技艺的传承中来,共同助力德庆南药的发展。”关青松如是说。

如今,德庆县是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单产最高、品质最好的巴戟生产基地。2023年6月,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在德庆县高良镇成立,成为华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南药集散市场。关青松笑道:“现在,不只是本地人会来到高良镇进行巴戟天交易,连云浮等周边城市的种植户都爱往这儿跑。”

依靠种植、加工、销售巴戟,德庆县不仅培育出助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还形成了以肉桂、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等“四大南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据悉,目前该县南药种植总面积超76万亩,总产量近32万吨,总产值超41亿元。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绮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