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后,作为日系三大车企之一的日产汽车,又传出要与另一大日系车企丰田展开“联姻”。

据日本《每日新闻》5月20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丰田汽车一名高管已与日产就潜在合作展开接触。尽管日产拒绝就此事置评,而丰田在发布官方声明前仍在审查这份报告,但从这一传闻之中,不难看出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陷身困局的日系车企展现出愈发强烈的抱团诉求。

日产与本田,未竟的合并之路

在日系三大车企中,日产汽车的生存压力相对来说最大,也正因此,此前日产曾与本田进行了一场耗时近一年的合并计划,但最终告吹。

2024年3月,日产与本田启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探讨,三菱汽车则于同年8月决定加入随后,由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对收购日产表现出兴趣,日产与本田在2024年12月23日宣布启动合并协商,并表示三菱也在考虑加入合并框架。日产与本田二者将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

然而,这一合并计划却未能顺利推进,合并破裂的直接导火索,源于本田对日产的“子公司化”提议,遭到日产管理层强烈反对。2月6日,时任日产CEO内田诚亲赴本田总部,正式宣布终止谈判。在随后的2025年2月13日,日产、本田和三菱正式对外宣布决定终止原本计划三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这场未竟的"联姻"暴露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焦虑:本田2023财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2%,日产同期营业利润更暴跌34%。内田诚曾直言"没有合作将难以生存",其本人也因谈判失败黯然离职。

从裁员到关厂,挣扎中自救的日产

在内田诚之后接棒的新任日产CEO伊万·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对外展现出更迫切的自救姿态。


日产CEO伊万·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

在5月15日的财报会上,他明确表示“当前必须自救而非依赖他人”,而在稍早一些的5月初,他也披露了重组方案,其中不少政策颇为激进,例如承诺关闭7家工厂,将生产基地从17家缩减至10家,并裁减2万名员工(占全球员工约15%);研发支出削减20%,零部件体系复杂度降低70%;淘汰6款车型平台,聚焦英菲尼迪豪华品牌等措施。旨在通过节省5000亿日元的成本来实现扭亏为盈。

目前,日产尚未确定哪些工厂一定会被关闭,不过作为日产欧洲最大生产基地的英国桑德兰工厂,作为生产成本颇高的海外基地尤为引人注目。埃斯皮诺萨透露,“我们无意离开桑德兰”,并计划在该工厂生产新车型,但日产必须保持“务实”态度,无法对这家工厂的未来做出任何保证。同时,埃斯皮诺萨直言需要政府支持以抵御中国车企竞争:“如果将一辆中国产汽车运进英国,作为英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将没有任何优势。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在英国保持竞争力。”

面对危机,日系车企或将再次抱团

目前,手握2.2万亿日元(约151亿美元)现金储备的埃斯皮诺萨,并未关闭合作大门。他在多个场合强调,日产正在评估包括中国车企、科技公司在内的潜在伙伴,但前提是“不被任何一方绑架”。

这种审慎态度或源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前车之鉴。该联盟因股权纠纷陷入长期内耗,导致日产在电动化领域错失先机。如今,埃斯皮诺萨特别提及与东风集团“在中国以外市场合作的可能性”,被视为分散风险的信号。

而对丰田而言,与日产合作或将使其进一步巩固日系车企的霸主地位。目前,丰田已持有持有多家日本汽车制造商的股份,包括斯巴鲁20%、马自达5.1%、铃木4.9%的股份,若将日产纳入阵营,将形成覆盖小型车、豪华车、商用车全品类的“日系航母”。而丰田与日产一样处于当下电动化转型的困境,因此双方确实有合作的前提和意愿。

但考虑到之前日产与本田合并之路的坎坷,日产与丰田的合作同样存在诸多变数。从日产前任CEO内田诚的“生存论”与现任CEO的“自救优先”之间的对比之中,不难看出这家来自日本横滨的车企,仍对未来抱有不确定之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