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修葺一新的展馆内,天津市河东区总工会组织的展馆思政课正在开展,工作人员以原第一机床厂、原棉纺三厂等工业地标为依托架起时空长廊,通过将思政课与工运展馆相结合,组织40余名职工群众在学习中领悟劳动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这台老机器可以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一机床厂史展馆内,中交一公局八公司的职工王梦和王琨满怀新奇地抚摸着一台斑驳的机床,这是由第一机床厂建造的我国第一台仿苏轮IA62全齿轮传动车床,凑近还能感觉到机油与铁锈的气息。斑驳锈迹里,是不少人的青春记忆。

“始建于1951年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被誉为新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是齿轮机床行业的‘国家队’,也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最巅峰的时候,这里约有2000余名工人日夜奋战……”伴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职工们纷纷俯身观察设备上深浅不一的划痕,仿佛能触摸到岁月年轮。

走进展馆,从立式铣床、万能工具铣床等大型机床,到机械制造手册书籍、机床设计原理图、党支部工作手册等,这些见证中国工业发展沧桑巨变的物件,如今静静地躺在陈列台上。在《工人技师科技成果鉴证册》前,大王庄街道丰盈里社区社工李静站立良久:“老物件是会说话的,看到这些旧物,就像看到了过去父辈的岁月。工作很辛苦,但心里特别踏实,也特别有成就感。”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作为新中国从事专业齿轮加工机床的研发制造基地,是许多天津人的儿时回忆。“自创办起,第一机床厂就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这背后是老一辈劳动者的奋斗史……”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一行人慢慢前行,苏联专家楼、职工食堂、金工三车间、刀盘车间……在参观中不断回首一线工人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因为老一辈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工业繁荣发展。”“‘工人阶级有力量’,今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前辈们比,我们缺的不是装备,是这种豁出去的劲儿!”聆听中,职工们被奋斗故事不断感染,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接力棒”在铮铮话语间悄然传递。

落日余晖照在草坪上,户外广播《工农兵联合起来》伴奏曲响起。中铁四局三公司职工李天路在笔记本上写下感言:“老设备是凝固的历史,新展馆是流动的传承。”退休职工吕长新举起相机,咔嚓一声,镜头中余晖正透过玻璃洒向车间。“那一刻,我不仅捕捉到了光影的平衡,更感知到了镜头中劳动者的钻研和拼搏。”

“不是简单怀旧,而是要提炼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用老厂房处处展现的工匠精神鼓舞今天的干部职工精益求精、创先争优。”河东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新一代的手触碰老一辈的奋斗印记,这种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正成为新时代广大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的生动注脚。

(天津工人报记者金静 见习记者马芳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