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金伞”乘风起 产业破土生

初夏时节,阳光正好,正是蒲公英采收的黄金时期。在位于静海区中旺镇的刘家河村,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热火朝天地采收着蒲公英茎叶。昔日不起眼、常被人忽视的“野草”,如今在农户们的精心栽培下,已然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走进刘家河村的蒲公英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连绵的翠色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白色绒球,空气中浮动着特有的草本清香。农户们手持镰刀,在绿浪间娴熟地收割着蒲公英茎叶,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我们目前种植了4个大棚,共2亩地的蒲公英。一年能收4茬,亩产能达到25公斤。”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永政介绍说,蒲公英每亩地收益可达5000元,是常规农作物的2—3倍。


采收现场,60多岁的村民刘永岱动作利落。他说:“我家就在这附近,在这里每天能挣100多块钱,家里的事儿也不耽误。”像刘永岱一样,蒲公英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10余户村民就业,形成了“播种—管护—采收”的全链条用工体系。


作为药食同源的“天然宝库”,蒲公英全身都是宝,不仅可以当作美味的野菜端上餐桌,还能入药,有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良好功效。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蒲公英的种植周期较短,1年能够收获4—5茬。


“目前,我们主要采收蒲公英的叶子,已经有固定的商户前来收购了。后续,我们还会积极对接收购蒲公英根和种子的商户,实现‘一药多采’,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蒲公英的经济价值。”刘永政说。


立足“一村一品”战略,刘家河村的中药材特色产业先试先行效果显著。这片曾经随风飘散的白色绒球,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落地生根,绽放出产业兴旺的璀璨光芒。


刘永政表示,未来,村里还计划引进白芷、板蓝根等其他中药材进行种植。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对蒲公英进行深加工,持续拓宽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来源:静海融媒

一键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