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3期
在《机械》1952年第3期中,封面展示了东北机器一厂制造的牛头刨。当期共刊载了14篇文章,有4篇译文。
本期关注的是车刀、铸件、镗孔、设计改进等,刊载了《依靠群众做好设计工作》《关于制订图解式装配技术操作规程的经验介绍》等文章。以东北机器十八厂初制8型车床、东北机器五厂制订图解式装配技术操作规程为例,积极响应了上级主办单位关于群众性刊物、群众性“找窍门”等号召。
点击图片看全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速钢黏刃车刀的黏合焊剂问题。文章首先指出,淬火温度对高速钢车刀的硬度及抗磨性能至关重要,而黏刃效果的关键在于焊剂的选择。传统的铜焊方法因熔点低,无法使高速钢达到理想的淬火温度,因此作者提出了使用铁焊替代铜焊。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铁焊焊剂的种类、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研究经过。通过多次试验,作者最终确定了一种由硬钢锉刀粉、硼酸、硅铁粉和硼砂组成的焊剂,其熔融温度接近高速钢的淬火温度,能够确保刀头获得足够的硬度。
此外,文章还阐述了使用该焊剂进行焊接作业的技术操作规程,并强调了该焊剂具有焊接效果优良、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
1952年第4期
在《机械》1952年第4期中,封面展示了东北机器六厂(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国营水泵厂——沈阳第六机器厂)制造的单吸多级水泵。当期共刊载了15篇文章,有1篇译文。
本期关注的是各类经验,如电气设计、车床加工提升效率、研磨、测量螺丝方法。而对高速切削法与多刀多刃切削法的关注是持续的,刊载了《谈切削细长工作物吊杆的经验》《在皮带车床上实行多刀多刃工作法——几个问题的讨论》。
点击图片看全文
文章主要介绍了在车床上采用的一种多活工作法,通过实践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文章以机器三厂两位老工人的创新实践为例,他们针对传统车床加工中存在的偏心与矫楞问题,创造性地在苏式车床上实现了一次加工10个齿轮的多活工作法。这种方法不仅将原本1小时30分钟的任务缩短至10分钟,效率提高了8倍多,而且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消除了废品和退修品。
随后,详细阐述了这种多活工作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下料、车两平面、精车里眼、车外圆、倒棱等工序,并介绍了相应的卡具设计。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车床动力传动系统的改装,以适应高速切削和多刀多刃的需求。
1952年第5期
在《机械》1952年第5期中,封面无特别展示。当期共刊载了14篇文章,有3篇译文。
本期关注的是万能铣床和镗床的装配、测定齿距、改进夹具、改进车刀研磨、高速磨削等经验,特别介绍了苏联新出的1616型、1620型、164型车床。另外,还看到了部分文章最后特别标注“稿费捐献志愿军”,其中改造夹具这篇还是介绍东北机械五厂一位日籍工友吉本的钻研收获,抗美援朝、东北野战军收编日军等历史宛然眼前。
文章主要介绍了机械加工厂在金属加工过程中,通过改进夹具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的经验。文中提及,一位日籍工友针对号出油嘴部件的加工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夹具。该夹具通过三等分的定位销,实现了工件的精确定位,从而省略了划线工序,并使得铣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5倍。这一改进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机械加工厂的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机床杂志社
官网|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北京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电话|010-64739683
邮箱|edit@jcs.g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