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中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称“杭州中车”)总装车间,一把锉刀正以0.01毫米的精度雕琢地铁列车的“骨骼”;而在百米开外的职工之家,一支狼毫以行云流水的笔锋书写《钱塘潮赋》。这两个看似割裂的场景,属于同一个人——张琪平。

作为杭州中车最年轻的生产主管、“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者,他以“误差比发丝小1/3”的硬核技艺与团队一道参与杭州15条地铁线路研制生产和维修保障。作为书法达人,他又在墨香中诠释着“钢铁匠人”的柔软内核。当机械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在一个人身上交锋,会迸发怎样的火花?

1990年,张琪平出生于宁波。童年时,他时常在周边模具厂房看模具零件在火光中淬炼出分毫不差的轮廓。中学时,他靠一把扳手成为邻里口中的“修车神童”。这份对“毫厘之争”的痴迷,让他在毕业后在宁波市一家有名的模具公司担任设计师。2013年,杭州中车招聘钳工,震撼于中国高铁、动车和地铁等产品均来自中国中车制造的他心生向往,随后通过严考入职,完成人生首次重大转折。


张琪平在生产车间测量工件。

“地铁车辆是‘城市血管’,每一个接缝都必须绝对可靠。”2021年,在杭州地铁1号线首次转向架维修工作中,张琪平发现转向架轴承装配出现误差——相当于2根头发丝的厚度。他带领团队连续3天攻关,最终将轴承装配到位,按时交付运营。“就像临摹《兰亭序》,差一笔就失了神韵。深耕细微处,微末见真章。”他如此比喻。

在张琪平的工具箱里,锉刀与毛笔始终并列而放。这位每天与钢铁“较劲”的硬汉,痴迷于书法中“悬腕一寸,运笔千钧”的力道控制。2022年技能大赛夺冠作品——那组误差比头发丝还小1/3的精密镶配件,灵感竟来自他临摹《圣教序》时顿悟的“逆锋起笔”技法。

“工件是有生命的,你得像对待书法宣纸一样敬畏它。”他独创“触感校准法”,蒙眼用手指感知零件表面,如同盲写狂草时凭肌肉记忆控笔。这种“人器合一”的境界,让他在杭州3500余辆车辆攻关中,仅凭手感便定位出肉眼难辨的装配干涉点,避免整列车返工。

2023年,公司成立了以张琪平名字命名的技能工作室。作为管理100多人团队的生产主管,张琪平将书法之道融入生产管理之中。“书法练的是‘收放自如’,生产管的是‘张弛有度’。”他不仅重视团队成员个人发展,鼓励他们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更注重团队整体协作,在技能上相互补足发挥合力。“每个字的笔画需扎实,但更要注重整体的和谐美感。”张琪平要求团队成员在保留差异化工作风格的基础上,共享价值观,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大局意识。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的方法,培养出6名萧山区技术能手和公司青年标兵。

“以前觉得‘大国工匠’是个宏大的词,现在懂了——就是把每个0.01毫米的细节,写成一首献给时代的诗。”站在车间大师工作室前,张琪平提笔写下“匠心”二字。此刻,机械的冷峻与笔墨的温度,在飞驰的列车中合奏出一曲“中国智造”的壮歌。

(浙江工人日报见习记者任杰)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