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
作品研讨会首进高校
一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深度对话
胡佳音
当地域性文学文本与学院派学术视野邂逅,将绽放出怎样的智性光芒?
资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用行动作答:“让文学理论之光点亮创作之路!”
2025年5月16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学盛会在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热烈展开。此次题为“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作品研讨会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资阳市文联主办,资阳市作家协会、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这是资阳作家的作品研讨会首次走进高校这座“象牙塔”,众多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以文学理论为灯塔校准创作航向,开启了地方文学与高校学术资源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研讨会现场
搭建平台,共襄文学盛举
研讨会聚焦资阳评论家吴杰的评论集《自说自话》,以及资阳作家唐俊高、梁朝军、汪古翔的散文作品。来自校内外多位在文学批评领域造诣深厚、影响广泛的专家学者,与学院师生代表一道,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全面、深入且细致的剖析与点评,碰撞出夺目的思想火花。
“涪江江水抱山流,淡烟乔木是绵州。”研讨会上,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周冰在致辞中,以这句诗为研讨会拉开了诗意的序幕。他在详细介绍西南科技大学办学特色与文学与艺术学院的雄厚实力后指出,在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既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举措,也将为川派评论的发展添砖加瓦。他高度评价吴杰的《自说自话》,认为其展现出独特的理论品质与职业操守,丰富并拓展了四川文艺评论的内涵与深度。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周冰致辞
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唐俊高简要介绍了资阳市文学创作总体情况。他指出,资阳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频频见诸公开发行的报刊、选刊,屡有集子、专著出版;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作为2019年度四川脱贫攻坚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进京参加了中国作协研讨会,并已第二次印刷;小小说创作蝶变为资阳的一大特色,省小小说学会有两任会长都出自资阳作协。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前会长欧阳明获得了中国小小说创作最高荣誉——“金麻雀”奖,现任会长王平中的作品集《王平中小小说300篇》引发广泛好评。
他表示,“我们坚持办好《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坚持每年将会员在公开报刊发表的作品汇聚成《蜀人原乡作家群▪资阳文学作品集》公开出版发行,为的是在‘蜀人原乡’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遗产!”
研讨会现场
深入研讨,剖析作品魅力
四川省作家协会二级巡视员、著名评论家罗勇,著名诗人马培松虽未能到现场,但都发来书面交流稿。罗勇认为此次研讨会是资阳文学界的大事、盛事,对资阳文学在多个领域的发展表示肯定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马培松着重分析了唐俊高散文集《走过》,指出其以独特的文学地理书写、行走与感悟的交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文风,展现了沱江流域的魅力,具有文学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王晓阳对资阳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总结出五大特点:深刻反映时代特征,如唐俊高的《拐点》和汪古翔的《1979 三道拐记忆》都紧扣时代脉搏;真实描绘个人感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时代变化;形象记录各色人物,使人物栩栩如生;准确体现散文特点,做到“形散神不散”;充分展现语言才能,锤炼出许多吸引读者的金句。梁朝军的《水陆码头南津驿》,有故事,有神话,有知识点,有美食,有诗歌;收放自如,重点突出南津驿的前世今生,突出一个古镇的魅力,讲它的繁华、它的特点、它的故事;文字干净利落,跌宕有致,尤其写黄腊丁的做法让人印象深刻,让人馋涎欲滴。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王晓阳作点评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何琴英通过书面点评,深入解读吴杰的《自说自话》,认为吴杰把评论当成了一种精神指向和生命态度,其作品具有文艺评论两新的共性特征,为文艺评论和文艺评论两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启迪,并对吴杰的评论风格提出了宝贵建议。
著名评论家、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德明总结了资阳作家群的总体写作特征。他指出,他们关注平凡生活,作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民间性和个性化,写作表现出丰富深刻的多样性,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连续性。
著名评论家张德明作点评
多位教授也纷纷发表精彩点评。黄群英、孔明玉、张颖、邓韵娜、黄怀凤、邱域埕等从不同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或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或探讨创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或阐述作品的社会意义,让大家对这些作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校地联动,展望文学未来
“这是一次有筋骨、有温度、有深度的对话,为资阳地方文学创作开启了新航程!”资阳市文联主席温章良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资阳有着深厚的文脉底蕴以及“蜀人原乡作家群”对这一文脉的传承。此次研讨会,为资阳文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努力方向。未来,资阳市将与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深化“校地合作”,让更多青年作家走进校园,更多教授专家走进资阳;愿与绵阳文艺界携手共建“绵资文艺共同体”,实现作品互鉴、人才互动、资源互通。同时,资阳市文联也将继续为文艺工作者搭建平台,激励作家们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蜀人原乡作家”在四川文艺版图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次“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作品研讨会首次走进高校,不仅是对资阳作家作品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入研讨,更是地方文学与高校学术交流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在未来这种交流与合作将不断推动资阳文学乃至四川文学的繁荣发展,催生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理论成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佳音(资阳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