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在我们的想象中,一个人有出息了,金钱和人脉资源,都有很多。亲戚会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沾光,庆贺。
作为富家,你碍于血脉,能帮大家一点是一点,总不能太冷漠了。
可是这些年,我们发现那些有出息的人,会和亲戚保持距离,他们甚至都不会在亲戚群里,一些喜事也是随礼,而不来吃饭,尽量少露脸。
过年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到老家来,就算来了,也不会到处去拜年。
为什么越有出息的人,越容易“断亲”?看以下几个原因,就明白了。
01
“兄弟盼穷”:不同层次的亲人,只会成为你的累赘。
古人告诉我们:“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的,就是兄弟。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在春耕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兄弟的帮助。借耕牛,帮忙插秧,总是不能少的。
遇到建房子的事情,兄弟可以一起用一块地,修建一模一样的房子。通用一个围墙,还有一块晒谷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脱离了农耕时代,进入了工业时代;家庭,从大家一起劳作,到各扫门前雪。兄弟的关系,也就悄然改变了。
有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兄弟希望你有钱,但不希望你比他更有钱。”
是的,你比兄弟富有一点点,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若是你富太多,兄弟也会嫉妒你。甚至找茬,说你的财富来路不明。
如果你进入体制内,也有一定的地位,而兄弟在家务农。这兄弟就不太舒服了,嫉妒心更加严重。
作为有出息的人,你想帮助兄弟一把,但是你很快会发现,根本就拉不动——不同层次的人,根本就不是同路人。
《喻世明言》里有一个故事:唐朝开元期间,河北的郭仲翔,走到京城,求助伯父、宰相代国公郭震,希望能够谋一份好工作。
郭震说:“大丈夫不能掇巍科,登上第,致身青云;亦当如班超、傅介子,立功异域,以博富贵。若但借门第为阶梯,所就岂能远大乎?”
郭仲翔马上就浑身不自在了。
后来,郭震安排郭仲翔参军,参与边陲剿匪的工作。这郭仲翔就很不乐意。
明眼人都知道,郭震希望侄儿能够通过军功,平步青云;而侄儿却希望攀亲带故,以逸待劳。两个人的三观,是不同的。
一个人再厉害,要带动一群低层次的亲人,也是爱莫能助。想来,还不如一个人单飞。
02
“富不还乡”:小农意识很强的乡亲,见不得你好。
追根溯源,大多数的亲戚,都是乡村人。并且都在一个区域里生活。
一些平时关系不很近的村民,说起来都是亲戚的亲戚。一些同姓的人,就是家族里的人,能够按照辈分,互相称呼。
作为有出息的人,本想回到老家,办一件大事,让全体的亲戚都富起来。
比方说,在老家办养殖场,请一批人帮忙;承包土地,搞机械化作业。
刚开始投资,大家都会支持,毕竟这是发财的路。
投资到一定时候,赚钱了,很多人就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分到的利益不够多。
和我同村的小毛,到老家种地三百多亩。
每到夏天,他都用无人机打药。邻居张叔就不乐意了。张叔的一块菜地,就在小毛的农田旁边,难免会沾染药水。
小毛决定把张叔的菜地也承包下来,或者每年给张叔两百块钱。张叔死活不同意,一口咬定,要一千块。
巴掌大的地,张叔这是狮子大开口。
想一想,一个村里,有七八个如张叔这样的人,小毛的事业,是无法发展的。
有句土话:“荒地无人要,一耕有人争。”
和一群小农意识特别强的人一起干事,每个人都斤斤计较,都想着自己,这是没有前途的。
富不还乡,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不是家乡山河不美,而是人心太复杂,惹不起。
03
“碗米恩,升米仇”:不懂感恩的亲戚,帮一次就怕了。
不回到老家干事,那么你在城里干事,请亲戚来一起发展,总是可以吧?
事情也是适得其反的。
就算是你在城里开公司,请了一帮亲戚来帮忙,那也是自讨苦吃。他们会处处占便宜,并且碍于血脉,你不能辞退他们,就是训斥都不行。
很多亲戚认为,自己干活了,应该比其他不是亲戚的人,多拿工钱。而亲戚从来不会想一想,自己一点能耐都没有。
你要是直接借钱给亲戚,那就更糟糕了。也许很多年,都要不回来。
你向亲戚讨债,是很困难的。一方面,七大姑八大姨,作为长辈会干预,让你吃点亏算了;一方面是亲戚确实无能力归还。
遇到一群不感恩的亲戚,你吃亏就大了。自己的事业,处处被他们搞得焦头烂额。
终于你学会了收起自己的大方,学会了止损。
04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情感阻断”。
每个人在经历了亲情的伤害之后,就会产生逃离亲戚的意志,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兄弟,或者父母。
人,不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
那些血溶于水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隔代的基因,会慢慢变得很淡。没有必要把感情找回来,重新伤害自己一次。
有时候,有出息的人也如一只孤鸿,希望有亲戚互相帮助,但看看现实,也就只能继续孤行。
任何感情,是双向奔赴的,不是谁应该拉着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