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网上流行一个词儿——“断亲族”。
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越来越懒得和各种亲戚来往。
有的孩子,甚至连亲戚的名字、辈分都分不清。参加家族聚会时,像被拎去见领导,能装死,绝不多说一句话。
有些长辈一看,就不乐意了:“现在的孩子咋就这么冷漠?看见人连招呼都不打。”
难道,真的是孩子变了吗?
未必。
有些亲情,看着亲,其实早就失去了温度,甚至变了味。
尤其是3种虚伪亲情,不要也罢。
一:第一种亲情,只认利益不认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平时你过得好不好,他们一句关心没有。
等到有事了,他突然想起你来,电话、信息轰炸,张口就是“咱是一家人,有啥难处就互相帮衬”。
借钱的时候把你当亲闺女,事儿一办完,消失得贼快,下一次联系,又是有事求人。
我一闺蜜,平时跟亲戚几乎没啥来往。
后来她工作做得不错,升职加了薪,还给自己买了个小公寓。
没想到,老家突然冒出来好几个“表叔”“表婶”,借钱理由五花八门:
有的说孩子要上学;
有的说家里急需翻新房子;
还有的说要出去找工作,手头紧,让她帮一帮。或者干脆让她安排进她所在的公司。
刚开始被借钱,她还觉得不好意思。
借了一两次,后来一看,借出去的钱,没一个人提,他们全当这事没发生过。
她去问,一问就是没有,正好最近手头又紧了,要不这次再借点,下次再一起还?
吓得她连问都不敢问了。
最扎心的是,等她遇到困难,想找他们帮个忙,人家一脸正经:“我哪有那本事啊。”
你说气人不气人?
还有一种是“资源型亲戚”。
你家孩子考上好学校、你升职加薪了、你老公有点门路了。
亲戚圈子里立马流传开:谁谁谁家有能耐啦!
于是各路“亲戚代表”开始带着自己的娃、亲戚家的娃一起来“沾光”:托你办这个事,要你帮忙办那个事。
这样的亲情,说句大实话,孩子不想理,真的太正常了。
00后是清醒的一代,他们明白:一段关系如果只剩下利用,早晚会变味。
比起应付这些“利益亲戚”,他们宁愿安静地待在自己小圈子里,至少不用时刻防备谁又来“借钱”“托关系”。
二:第二种亲情,表面关心,背后八卦
有一种亲情,看上去人畜无害,嘴里满是关心,背地里却爱凑热闹、传闲话、说你的八卦。
很多00后一提到和亲戚聊天,脑门儿就冒汗。
亲戚们聚在一起,各种问题轮番轰炸:
考了多少分?
工作找着没有?
对象谈了没?
买房买车了没?
啥时候要二胎?
面对这些尴尬的问题,年轻人们,只想躲得远远的。
最让人无语的是,有些亲戚还是“两面派”——饭桌上笑脸相迎,客气得不得了,转头就拉着别人吐槽:
“看她那样,年纪不小还不谈对象,也不知道挑什么。”
“就她那不搭理人的性格,在外肯定混得不好。”
什么事,都能变成背后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种亲情,看着很热闹,其实最消耗人。
被人当话题、当谈资、当八卦对象,哪还有安全感?
00后才没那么好糊弄。
遇上“八卦型亲戚”,他们干脆直接开启“社恐”模式:群里消息已读不回,亲戚聚会能逃则逃,见面尬聊一分钟都嫌多。
说到底,真正的亲情,是懂得尊重、包容、保护对方隐私,不是拿着放大镜挑刺,更不是背后编排、当众嘲讽。
00后“断亲”,不是他们高冷,而是他们厌倦了“被审判、被八卦”的生活。
三:第三种亲情,情感绑架,爱讲道理
说到让00后最头疼的亲情类型,绝对是“情感绑架、爱讲道理”这类。
我身边一位00后,回到老家,就被亲戚轮番上阵“指导人生”:
“你找对象不能挑,早点结婚生娃好”;
“你这专业不好找工作啊,当时我就说了要你别选”;
“女孩子买什么房,到时嫁人不就有房子了”。
这位00后,一听到亲戚们的话,就在内心翻白眼。
她跟我吐槽说,这些“道理型亲戚”,最擅长把自家经历、价值观、人生哲理一锅炖,端给你喝。
你要是没喝完,还得被说“你这孩子太逆反了,不懂事”。
不走亲戚?
那你就是“不懂感恩”;
不主动送祝福?那就是“没礼貌”;
不愿意听唠叨?马上给你上一堂“道德培训课”。
最让人窒息的,是他们常常把“你小时候怎么样”挂嘴边。仿佛你3岁那年在他们怀里坐过十分钟,从此你一辈子都得跟他亲。
说到底,这种亲情,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控制——你不按照他们设想来,他们就觉得你“叛逆、没教养、凉薄”,逮到机会就道德劝说一番。
00后为什么“断亲”?
他们受够了这种没完没了的“道理”,也不想整天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
所以,他们只想离得远远的,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孩子不愿应付亲戚,我们不妨也“松弛”一些。
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走亲戚、维系“面子工程”,不如尝试理解他们,给他们多一点空间,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和谁亲近。
你家孩子还愿意走亲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