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和平协议,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由于最初其纸面实力占据绝对优势,我方无奈只能以防御为主,直到1947年才逐渐开始有了反攻的迹象。

不过困难归困难,大多数根据地还是能保存一部分,唯有中原和华中,全部丢失了。两者相比,华中又比中原好一点,至少是七战七捷后主动放弃的,主力基本还在,后续也打出不俗的战绩。

但中原就是一路损兵折将,不仅跳出包围圈时伤亡巨大,后来试图建立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的企图也未能成功。最终导致这一战略区被放弃,直到1948年5月才由刘邓重建。

中原军区当初好歹也有5万人,为何会打得那么狼狈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主心骨,当初甚至出现过两位副司令员拔枪争吵的情况,可见内部之混乱。



一、尴尬的军区配置

1945年10月30日,中原军区正式成立,李先念担任司令员,王震和王树生都是副司令员。此时军区的武装力量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原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根据地最初由他们发展开辟;

二是王震带领的359旅南下支队,抗战胜利前后赶来会师;三是王树生豫西根据地部队,抵达时间与王震所部差不多。

也就是说,正副三位司令员都有自己的部队。这种情况,要么就是给一定的时间让大家融合统一,要么就是出现一位战功、资历等各方面都足够的人来镇场。

可惜,当时的中原军区两项条件都不具备。仅仅成立几个月,解放战争就打响了,他们磨合程度不高。

而司令员李先念在土地革命时期职务不及二王,他在红四方面军中还做过王树生的下属,缺乏绝对的权威。一支部队缺乏核心决策者,后果极其致命,中原军区很快就面临了关键抉择,可军区却有三种不同的声音。



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主张向东突围,这样比较靠近新四军主力部队,打起来互相有个照应。然而,他在会议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却遭到两位副司令员的反对。

王震更希望向北突围,此处相距刘邓大军更近,到时可让刘邓从南向北打,会师难度就没那么高;

王树生却摇头,说往北要经过平汉线,敌人调动兵力速度更快,向东也是如此,敌人有所防备下很难奏效。不如打破常规思维,向西转移,穿越平汉线,抵达鄂西北武当山区和陕南地区。

他一说,王震立即反驳:“到武当山干什么?去当和尚吗?”王树生回:可以跟当地的武装会合,不行的话就钻入山区打游击...

还没等话说完,王震就着急地打断:“游击,游击,你就知道打游击。”王树生也不是好脾气的人,当即就跟王震吵了起来。两人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最后都拔了枪出来。



李先念一番苦劝,才把大家安抚下去,可他这个司令员做不了主,只能将三种意见都上报中央。

几天后,中央复电,更认可向西突围的决策。觉得只要用一支疑兵做掩护,就能为主力争取到突破封锁线的时间。届时中原主力部队在川陕边界大有可为,还能对胡宗南起到牵制作用。

中原军区根据这一指示,决定让皮定均伪装成主力向东前进,为了逼真,又用独二旅伪装成掩护大部队(皮旅)的小部队。

至于真正的主力就分为南、北两路,各有万余人,南路由王树声率领,越过平汉线后进入鄂西北;北路则以王震为主,经桐柏山区直下陕北。

皮旅的掩护行动很成功,拖住大量敌人后成功与新四军的部队会合,自身实力并未怎么受损,堪称一大奇迹。而主力这边,其实一开始也没大问题,反倒出了封锁线后没发挥好。



二、士气低落的突围部队

一个多月后,突围的北路军抵达陕南,还有七千人左右;南路军在鄂西北也跟江汉军区部队会合,仍存10个团建制,人员过万。

这时敌人还在尾随,危机没有解除,但有一个很好的破局之道,即抓住敌人空隙,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打一个反击歼灭战。

这样敌人就无法再肆无忌惮地追赶,我军也才有喘息的机会,争取出更多的空间。可惜,两路的主要负责人都将敌情看得过于严重,采取部队高度分散、敌进我就退的应对方法。

他们是担心如果遭遇了敌人会被全歼,分成小股部队的话,即便被歼灭一部分,还能存活一部分。

在那样的环境下,其实越分散就越糟糕,小股部队势单力薄,往往会感觉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怎么甩都甩不开。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开小差的情况会日益增加。而人数变少,部队越不敢跟敌人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就现实而言,敌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鄂西北军区7团的遭遇印证了这一点。当时7团要向松香坪进军,但被国民党军挡住西去道路,他们只好折返向东,又在阳日湾遭追兵夹击,最终被赶到了人烟稀少的石板河。

眼看到处有敌人,再不拼一把迟早是死,7团便在石板河打了场伏击。结果敌人战斗力也不强,迅速被歼灭。而7团在清点战场时发现,追兵其实就一个营。

此战暴露了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我军对战场形势判断出错,不被逼到绝境都没了作战的勇气;二是敌人为了追击我军也开始分散,兵力亦是不足。

鄂西北军区不久后向中央汇报时说:3个月来,我军区与追兵作战百余次,共毙伤敌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6挺、步枪1259支,子弹2万发。

这里面最大的战果来自石板河伏击战,除此之外的百余战,平均下来每战歼敌不过近百,明显就是你追我跑的遭遇战。打到这种地步,局势已相当严峻。



鄂西北军区司令员王树生其实已经发现这些错误,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直言:

“由于我们未能事先预防与及时纠正干部思想上的毛病,如不敢硬战、决战。我单纯跑反、避战等偏向与错误,致遭受了重大损失。共计损失达2000人,武器损失长短枪1000支,连伤亡、掉队、非战斗减员,约占30%。”

但他已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只坚持了几个月,鄂西北军区就难以生存,军区众领导化装转移,军区部队分散突围。

如果在突破封锁线后,有一个敢打的主心骨,如粟裕在华中那样,就是打一个时间差,抓住敌人各部脱节的机会,集中兵力先吃掉一股。这样整个局势就会不同。

奈何,中原军区就是缺少了一个这样的主心骨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