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文脉
九龄风度
广州博物馆藏
“清代张九龄告身帖石刻”
赴韶关展出
5.18
2025年5月16日,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韶关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州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大型专题展览将在韶关市博物馆盛大开幕,展览通过100余件(套)珍贵展品,从社会生活、政治外交、诗歌文学等多方面展示了大唐开元盛世景象和一代贤相、“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为公众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为广东“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韶关主会场的大型专题展览之一,多件出土于20世纪60年代韶关罗源洞山麓张九龄墓、张九皋墓的展品在移交广东省博物馆几十年后,首次重归故里韶关进行展出。我馆收藏的清代张九龄告身帖石刻亦是应韶关市博物馆邀请,首次赴外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盛唐气象、山河万里、大唐荣耀、唐诗新风四部分,展品包括1960年代韶关罗源洞山麓张九龄墓和张九皋墓出土的滑石碟、青釉碗等珍贵文物。广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张九龄告身帖石刻,1980年发现于广州“西来初地”的一堆断砖残瓦中。石刻方形青石,表面光滑平整,上刻有“告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上柱国曲江县开国男张九龄奉被制书如右符到奉行”等45字楷书。经鉴定,文字内容为唐代名相张九龄起复拜相第二年后加封的告身。
何为告身
告身是唐代授官文凭,类似于现代的委任状。告身帖石刻中涉及的职官名称与唐代官制的职事官、散官、勋、爵一一对应。“银青光禄大夫”为散官从三品,作用主要在限制班秩、服色等。“中书令”是执行政务的职事官,是唐代的宰相,为正三品。在唐代,凡遇职事官和散官之阶不匹配时,须用一个“守”或“行”字相区分。“集贤院”为编修国史、掌印经籍的文官机构,规定以宰相为学士者主其事。“上柱国”为正二品的最高勋位,原为专赏给在场战上有战功者的勋衔,但到唐代,武勋却渐及于朝官。“曲江县开国男”则是食禄的爵位,开国男规定食邑为三百户,但唐代由于封爵太滥,故徒有其名,必声明“食实封”者才享其实。告身帖石刻书录共分五行,每行均盖满“尚书吏部之印”的篆钤,只有在表示御旨的“制书”两字上没有盖,当是吏部奉旨行文不能逾越的格式。告身原都是写在纸上,现却刻在石上,既非本人墓地作陪葬品,又不是纪念祠庙所遗,用途不明。后有关专家据石刻边上“淳二”2字蝇头小楷考证,疑此石刻与宋代宫廷刻法帖《谆化阁帖》或《谆熙秘阁续帖》的刻印有关,推测应为道光至光绪年间广东盛行丛帖镌刻之时,据宋《谆熙秘阁续帖》翻刻而留存下来。此件告身帖石刻为我们研究唐代官制、政治史和书法史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张九龄告身帖石刻
清代张九龄告身帖石刻、拓片
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宰相,曾主持开凿大庾岭路,贯通岭南与北方的交通,有“岭南第一人”之称。他的宦海生涯在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盛唐晚期经历了跌宕起伏。他也是“岭南诗祖”、“词人之冠”和“文场元帅”,他的诗歌、文学成就开创了盛唐诗歌文学的新局面。他更是盛唐时期的一代名相,以尽忠职守、敢于直谏而闻名。张九龄被罢官归乡后,有大臣推荐官员时,唐玄宗总要情不自禁地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岭南初夏,繁花似锦。千载而下,曲江公之文心剑魄,终在故土重光。在这个盛夏时节,就让我们走进展厅,跟随张九龄的脚步,一起探寻他所处的时代,走近历史的现场。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刘 斌
叶伟华
美编 | 秦 阳
审校 | 宋 平
审核 | 曾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