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明天(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的博物馆,已经有将近7000家,珍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在素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陕西宝鸡,有着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里馆藏文物48万多件,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代和周秦青铜器为主,“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就出现在镇馆之宝:何尊之上的铭文中。

3000年象尊憨态可掬 青铜萌兽话西周

我们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访这里的另一件珍藏:一只3000多岁、憨态可掬的象尊。

总台记者 甘轲晗: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了庄严肃穆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之外,还有一些生动活泼、寓意丰富的动物形青铜器。今天,我就带大家见一位特殊的对“象”。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件西周象尊,出土于1974年的宝鸡茹家庄鱼国墓地,它的高度是达到了23.6厘米,重量达9斤,肥硕丰满的体态,堪称青铜器中的“萌系担当”,四只健壮的小粗腿,鼻子高扬,象身之上,凤鸟纹优雅灵动,以云雷纹为衬底,中间又巧妙地填以三角形几何纹,在器盖上饰有四组卷体蛇纹,纹饰布局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相信大家应该也猜到了它的功能,没错儿,这枚象尊是盛酒器。我们都知道,大象通常生活在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森林相对茂密的地方,这件象尊却出土于北方的关中平原,其中蕴含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 滕晓华:这件象尊的出土,为我们反映了三千年前关中地区的气候是比较湿润温暖的,为我们研究关中地区的气候变迁提供了很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象的谐音是“祥”,有吉祥的意思,寓意“吉祥如意”,所以这也是反映出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不仅外形可爱,而且设计科学合理,象鼻与象背的高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即使象尊内注满了液体,也不会从象鼻处溢出来,这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完美吻合,可以说是拉满了科技感。此外,上卷的象鼻设计成流口(倒酒的流槽)与腹腔相通,方便倒酒;短小顽皮的象尾则恰好成为器物的把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以商周青铜器著称于世,在这里,象尊并不孤单,它还有很多可爱的小伙伴儿——比如威猛与温情并存的青铜母子虎;造型独特的三足铜鸟;还有我们的西周“锦鲤”、胖墩墩的鲤鱼尊等等。从天上的飞鸟,到地上的走兽,再到水里的游鱼,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的“动物派对”,是西周人观察自然的眼睛,蕴含着他们理解世界的密码,也形成我们中华文明的基因。因此当今天的我们与它们对视,文明的回响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当时的声动便化成了此刻的心动。

探秘“会呼吸”的昆虫世界

在浙江宁波藏着一座昆虫的奇幻王国——周尧昆虫博物馆,以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命名,这里不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等珍稀的蝴蝶标本,还有国内首例切叶蚁和黄猄蚁生态奇观。

总台记者 吴桐:我现在是在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在我身后的这栋闪着银光的建筑就是博物馆的主建筑,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河姆渡文化当中的蝶形石器,而渐变的彩釉幕墙更是体现了昆虫翅膀的轻薄质感。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昆虫标本,它们按种类分类展示。


博物馆的一大亮点蝴蝶标本,我身旁的这一只就是享有“世界动物活化石”美誉的金斑喙凤蝶,也是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边特别耀眼的就是来自南美的闪蝶,它们最吸引人要数各种不同的蓝色和闪耀着的金属光芒。当它们探知到危险的时候,会突然打开翅膀,这样突如其来的蓝色闪光会迷惑捕食者,它们从而借此机会逃之夭夭。


来到周尧昆虫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的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蚂蚁生态养殖装置。展厅中间这个大玻璃箱是全国首例切叶蚁生态养殖装置,它们可以算是“老网红”了。而在展厅的另一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黄猄蚁。


周尧昆虫博物馆青少年志愿讲解员 李子赫:这种蚂蚁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在树上建立巢穴的,一些蚂蚁会用身体拉紧这些叶片,另一些蚂蚁会用大颚咬住它们的“小宝宝”(幼虫),促使它们吐出黏黏的细丝,蚂蚁们就会利用这种黏黏的细丝,把(叶子)缝黏起来,最终就会形成一种圆球状的巢穴。


在生态养殖装置区,不仅能看到不同职级的蚂蚁在功能上形态上的分化,还可以直观观测到蚂蚁、植物和真菌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等奇异的生态现象。


总台记者 吴桐:这家博物馆不仅好看,还好玩。逛累了,可以来到手工体验区,亲手用蚕茧做一朵“永生花”。


在5月18日博物馆日前后,除了手工课,周尧昆虫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请来了专业的插画师,带领小朋友们来一堂蝶舞虫鸣的自然写生课。

领略玻璃之美 百年厂房见证中国玻璃崛起

玻璃制造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早期的玻璃,长什么样?是由哪些材料制造而成呢?我们来探访的是河北秦皇岛的玻璃博物馆,一起来领略玻璃之美,了解我国玻璃历史文化的开端、演变和发展。

总台记者 王帅南:我身后这个红砖尖顶的建筑,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华玻璃厂旧址,它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就设在里边,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这里有战国时期的珠串,还有战国时期的网点纹蜻蜓眼,很多游客说它们看起来像陶瓷,但是它们是距今2500多年的中国古代玻璃。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副馆长 陈厉辞:我们将这种材质的都认定为玻璃文物,虽然里边是陶胎,表面上有玻璃釉,但是表面上玻璃釉已经有玻璃的特质了,但是在当时是无法将玻璃釉,跟这个里边的陶胎剥离出来的。


总台记者 王帅南:其实在古代,玻璃有好多好听的名字,像璆琳、陆离、瓘玉,这些名字听起来都跟玉有关。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副馆长 陈厉辞:在北魏之前,玻璃价值上来说跟玉是价值是等同的,我们中国人将玻璃这种材质里边,加入大量的铅跟钡这种浑浊物,导致它跟这个玉的材质非常相似,做仿玉之用,到西汉早期的时候,关于玻璃仿玉的这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出土的像玻璃的剑饰,仿玉璧的玻璃璧,直观看着跟玉是非常相似的。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副馆长 陈厉辞:1921年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民族的玻璃工业的工厂,在这100多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有突破,一直到这些年我们的包括“蛟龙”号,包括C929大飞机里边的各种各样的玻璃的,都是由我们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 尹茜煜:我手里拿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航天用的特种玻璃,这个一片小小玻璃盖片,它的薄度比头发丝还要细,能够弯曲成180度不碎裂,能够有效地保护航天器的太阳能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