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古灶的窑火,在岭南初夏的闷热中升腾。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龙窑,以500年不灭的窑火,见证着佛山石湾陶从农耕文明的手工技艺,到现代文创产业符号的蜕变。今年3月,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手持木柴,将乙巳蛇年新作《龙抬头》送入窑膛时,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坚守与破圈的对话,正在这座“南国陶都”悄然展开。熊熊窑火中,石湾陶从非遗典藏进化为城市文化地标



一棵“生菜”,为何能卖出168甚至上千元的高价?这背后,它是由佛山石湾陶大师一道道手工制作而成。

今年,佛山民俗活动“行通济”期间,一棵翠绿有光泽的“陶瓷生菜”火了,它出自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梅晓山之手,以通济广场的巨型生菜陶瓷雕塑为原型,面向市场后随即遭到抢购,成为今年春天“一菜难求”的“爆品”。



这背后,正是石湾陶“守正不守旧”的缩影。

俗语有言,“石湾瓦,甲天下”,佛山石湾也素有“南国陶都”之名。今天的我们,走进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澳门观音堂等岭南传统建筑时,很容易发现在它们的屋顶上,藏着另一个“世界”。这便是石湾陶塑瓦脊,也叫“花脊”,在唐末已有生产,明中期以后开始流行,清朝中晚期至民国达到顶峰,在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可见“石湾瓦”的踪迹。

“在石湾,可能我们不会觉得石湾陶有多厉害,当我们走出去,就会发现石湾陶的造型技法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梅晓山表示。

清中后期,石湾陶器生产已有专门生产艺术陶塑的红釉行、花盆行等,涌现一批制陶名家,题材包括佛道仙儒人物、动物、市井百姓形象、瓜果器皿、仿古供器与文房陶器、园林陶瓷、建筑构件等,这些陶塑作品成为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进入宫廷,成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详见370件佛山石湾陶瓷在故宫!乾隆皇帝也爱不释手。



提起“石湾陶”,南风古灶已经成为一个精神坐标。明正德年间,石湾窑对元朝的龙窑(即文灶)进行改革,在原来基础上增加火眼,扩大了窑的容量,此即为著名的“南风灶”。从明清以后500年间,南风灶窑火不断,时至今日,南风古灶已经成为全球游客感受佛山陶文化的热门目的地。

以佛山石湾南风古灶为重要节点,周边一大块区域还逐渐形成了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远处的柒号陶仓、八号艺术码头更代表了石湾陶“向新而生”的当代表达。以柒号陶仓为例,它是美陶湾片区新晋的第一个园区,不但吸引艺术馆和大师工作室进驻,同时聚集一批文创企业IP。而它对面八号艺术码头内的新美陶公司,已聚集14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9位省级陶艺大师,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陶艺基地,是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伴随着石湾陶瓷的发展,美陶湾正成为佛山的城市文化地标。而石湾陶,也在传承中催进城市焕发新生。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