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带“火”整个馆,毫不夸张地说,松花砚做到了。




那么,书博会是如何精准把脉文产“风向标”的呢?

记者走访发现,在文产非遗展馆,松花砚、查干湖鱼皮画、长白山满族剪纸、朝鲜族泡菜等传统技艺,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以更现代、更市场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文产非遗展馆的爆火并非偶然。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融合,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松花砚、人参雕刻等非遗产品,不再仅是工艺品,更成为高端文化消费品,甚至投资收藏品。这种转变,正是文化产业升级的缩影。


再深一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另已签约文化产业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预算24.59亿元,计划引入资金15.96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吉林省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项目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或文旅,而是向数字化、IP化、跨界融合方向发展。


在书博会第二天,新上线的“城市可阅读”小程序,利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用户可通过“云游”吉林文化地标。这种“文化+科技”的模式,也正成为产业新增长点。

近年来,吉林省将文化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目标,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从红色旅游到冰雪经济,从传统工艺到数字文创,全省规划118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高达1215亿元。


书博会的热潮,正是这一战略的直观体现,它不仅是一个图书交易平台,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书博会两日来的盛况,也让我们看到,文化产业正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市场”。非遗的爆火、项目的签约、市民的踊跃消费,无不印证着文化产业正成为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硬实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陈志文
摄影 罗浩 张秋磊 李煦

点击下方图片免费领取

第二届东北书博会专属福利!

1000万高德打车券!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刘星彤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点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