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战场局势是复杂多变的,而中央为了作战需要,组建了不少作战能力出色的部队,而这些部队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野战军。当时这些野战军是根据地域进行命名的,他们所处的战场就是名字的出处。而且这些野战军在战场上可是起到不小的作用,并且为革命事业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8年11月,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军事力量方面也需要做出调整,上级就决定以西北,中原还有华北,东北这四个地方来编制野战军体系。不过华北战区并没有独立的野战军指挥部,这种对军事组织构架进行调整的方案,也是为了方便当时我军作战的需要。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解放军们就在各自的作战区域对敌人进行精准打击,从而消灭更多有生力量。而这也就看出了司令与政委在部队里的重要性,不过这也就让人疑惑了,虽然在部队里这两个职务都相当高的,不过谁掌控军事主权,谁的权力大一些,也就成为很多人讨论的焦点了。
那么在四大野战军中,到底谁才是一把手呢?我们都知道部队里的军事指挥工作一直都是司令负责,可是如果政委与司令在军事决策上有分歧的话,应该听谁的呢?这也是部队最看重的地方,毕竟战场上局势变化可是多样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部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既然如此,部队军事指挥到底归谁管呢?
人民军队最根本的准则就是党对部队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这个原则也是部队建设还有作战指挥者所遵循的绝对条件。政委是部队里政治工作中的最高负责人,而且在部队里权力自然也就大于军事主官了。
不过战局的变化是不确定的,那么军事指挥也就需要有时效性以及决策力方面的保证,因此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中央就对野战军体系进行了结构性上的优化。抗日战争的时候,前敌委员会机构诞生了,而这也是中央根据作战需要而确定的一个组织。
而这样的组织在解放战争中也存在,同时也成为了野战军的最高军事指挥体系,而这个前敌委员会的书记,可以是从军事主官中选择,也可以是政治委员会来负责。至于具体人物选择,也根据地域的需要来确定。
就说华野中,粟裕作为军事指挥却是例外,其实华野指挥体系的结构还是非常有特点的,就职务上来看,陈毅是华野的司令还有政委,那么他就需要负责这两方面的工作,可是实际上他却只是负责政治工作,至于军事指挥却是粟裕来负责的。
这也是因为在不少的战斗中,粟裕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出彩的,而且他指挥得战斗大多数以胜利告终,这也让毛主席对他更加的信任,才决定让他成为华野的军事指挥。陈毅也对粟裕的能力相当信任,所以在粟裕做出决策后,陈毅是一百个同意,而他们也属于互补状况,对于这样的搭配中央也是一百个同意。
中野中的刘伯承与邓公是属于双重领导,对部队实行的是全面掌控,只要是刘伯承的意见,邓公不会反对,而邓公的提议,刘伯承也会全面尊重与支持,他们两个人配合是相当默契的。而林彪与罗荣桓的配合,就属于林彪独当一面,而罗荣桓负责兜底,对他的决定也是全力支持,这是属于东野的指挥方法。
西野政委与军事都是彭德怀一个人负责,这也是四大野战军中最独特的存在,一是中央找不到合适的将领给彭德怀当搭档,二是彭德怀也有能力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对军事指挥,还有政治上的工作,他都能够游刃有余,这也是西野才有的军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