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风

编辑丨六子

雷军的“梦中情车”小米SU7 Ultra甫一交付,便陷入舆论漩涡。

5月初,OTA升级限制最大马力的争议尚未平息,“车主集体要求退车”的风波又接踵而至,相关话题连续登上热搜。

争议焦点集中于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少车主质疑其“有名无实”,仅为装饰性部件,涉嫌虚假宣传。有车主已向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公开喊话雷军:“直面质疑才能挽回口碑。我希望雷军能保持真诚。”然而截至目前,雷军对这两起事件均未作出直接回应。


*图源澎湃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近期的微博动态仍与SU7 Ultra紧密相关:5月8日,他发文称“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正在挑战纽北赛道”;5月11日,又转发某车圈大V“从北京飞抵拉萨,驾驶SU7 Ultra直抵世界之巅”的视频,配文“开中国最快的车,上世界最高的山”。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雷军对这款车的深厚期待——去年10月发布时,他曾盛赞其“集巅峰性能、巅峰科技、巅峰驾驭于一身”,是“可街可赛”的Dream Car。

但当“梦中情车”在交付阶段遭遇信任危机时,雷军的沉默引发诸多猜测:是对车主诉求的忽视,还是对“恶意攻击”的无声对抗?亦或是在3月底智驾交通事故后,开始反思企业家IP的定位,选择主动退居幕后?

无论原因为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曾被视为“流量之神”的雷军与小米汽车,光环正逐渐褪去。

01
「从商业佳话到退车潮」

这场退车风波的核心,是被小米称为“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俗称“挖孔”。

据悉,SU7 Ultra量产版最初并没有挖孔的计划。在去年10月29日SU7 Ultra原型车纽北成绩发布后,原型车的实力和外造型获得巨大反响。小米才决定响应用户需求,复刻原型车同造型挖孔前舱盖设计。

官方宣传称,该部件“采用相同空气动力学设计,具备2个贯穿风道,可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雷军也曾强调“不仅改外观,内部结构也进行了调整”。

然而,实测视频显示,鼓风机吹动下,前舱盖通风口的纸巾纹丝不动;车主拆解后更发现,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并无差异,所谓“双风道 仅为两个孔洞加塑料支架,并无实际导流功能。有律师指出,这“绝对构成虚假宣传”。


*图源小米汽车


5月7日,小米发布回应称该部件“满足外造型复刻需求,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并致歉表示“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提出向车主赠送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的补偿方案。

但这一方案遭车主强烈反对,维权群中已有约400名车主要求无损退车。5月12日,小米客服通知部分车主“原订单不再生产,可申请取消但定金不退”,强硬态度进一步激化矛盾,有车主直接公开喊话雷军,“如果持续逃避,可能会影响SU7系列和未来高端车型的销量。”


*图源互联网


这场本应是响应用户需求的商业佳话,为何演变为退车潮?核心在于用户期望、产品设计与营销宣传的失衡。小米前期将“复刻赛道性能”的预期拉满,交付时却被指“货不对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正在流失。

事实上,这种信任危机已显现在销量数据中:自3月底智驾交通事故后,小米汽车交付量首次出现下滑——4月交付2.8万辆,环比下降3.4%;据最新上险数据,5月第二周(5月5日-5月11日)销量已跌至0.52万辆,下滑趋势持续。

02
「参数狂欢式造车的代价」

作为起售价52.99万元的豪华运动车型,SU7 Ultra承载着小米高端化的关键使命。雷军汲取了小米手机高端化的教训——早期“性价比”标签导致后续高端化受阻。

雷军当然不希望在小米汽车上重演。在首款车小米SU7正式发布没多久,2024年7月,小米就推出了具有顶级性能的SU7 Ultra原型车,并很快在汽车性能的终极试金石——纽北赛道上开启正赛。飞驰刷圈的身姿让粉丝们的肾上腺素直接拉爆。

从中高端车型SU7,到运动豪车SU7 Ultra量产版,再到巅峰赛车SU7 Ultra原型车,小米汽车由此拥有了丰富且向上的品牌层次感。

为了拉高上限,小米SU7 Ultra选择以“参数狂欢”快速建立性能标杆:零百加速1.98s、最高时速350km/h、最大马力1548 PS、峰值放电性能1330 kW……秒杀一众百万级超跑,小米甚至将之称作“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图源小米


但是,对性能的不断强化,再加上雷军和小米超强的营销能力,无疑会极大地撩拨粉丝对速度的欲望。然而又有多少驾驶者能驾驭得了这样的“性能猛兽”?有媒体统计,小米SU7 Ultra已发生至少6起因超速、失控等引发的碰撞事故,部分事故时速高达300km/h。

4月30日,小米汽车通过OTA推送版本更新,针对SU7 Ultra推出“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该功能将车辆1548匹的最大马力限制在900匹左右,只有在指定赛道上达到官方设定的圈速成绩后,才能解锁全部动力。

此举虽出于安全考量,却被车主指责“未经协商擅自缩水性能”,引发强烈抗议。小米不得不道歉并暂停推送,陷入“前面预期拉满,后面放手不管”的双重质疑。

这场困局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思维与造车逻辑的冲突。雷军曾以“专业、极致、口碑、快”七字真言在手机领域大获成功,但造车跟造手机有本质区别。手机出现Bug、死机了,大不了重启;但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容不得半点差池。

车辆的性能参数、迭代更新固然重要,但还是要平衡好与安全的关系,甚至其他一切都要让位于“安全”这一汽车的第一性原理。

03
「雷军为什么不回应了」

面对接连的舆论风暴,雷军罕见地选择了沉默。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5月10日,雷军在微博上表示。


*图源雷军微博


如今,他的微博画风转向健身房打卡,评论区更设置“关注 100 天才能评论”,与粉丝的距离肉眼可见地疏远。

这种转变背后,是小米营销模式与企业家IP的深层矛盾。

小米擅长通过场景化叙事、数据锚定与领袖魅力制造热度,不仅能将产品营销出去,甚至能将超高转速电机、三层镀银玻璃、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等冷门概念,推向大众视野,但也因此被置于舆论放大镜下——每家车企都背负着交通事故,因为智驾造成的车祸也不在少数,但小米的舆情最为汹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另外,小米营销的预期管理暴露出更明显的问题。从“晚高峰城市领航全程0接管”到高速上最后2秒甩给驾驶者,从“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变为马力限制,从赛道复刻变为装饰性部件,小米通过营销制造了太多超高期待,却在交付环节频繁缩水。营销造神固然带来了短期流量,但一次次的交付翻车,却在逐步蚕食自己的品牌信誉。而破坏往往比建设容易得多。

更关键的是,雷军个人形象与品牌深度捆绑,导致产品问题直接转化为“人设危机”:营销时“雷军站台=品质保证”,维权时“雷军沉默=逃避责任”,这种认知落差加剧了用户的失落感。因此,当高速交通事故发生后3天雷军才回应,这期间的质疑声就会铺天盖地;当车主们不满小米官方的处理方式时,就会不断地直接喊话雷军。

雷军的沉默或许是重塑企业家IP的开始。作为万亿市值企业掌舵者,其角色应从网红CEO转向战略决策者,将产品争议交由团队处理,借机逐渐淡出舆论场,解绑个人与品牌、产品的强关联。这几天就有不少媒体发文称“雷军是时候主动走下神坛了”。

而当前“梦中情车”小米SU7 Ultra的两起风波,正是一个合适的试验场。雷军不回应,又怎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