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 . -


引言

“ 当4.2万元的“拉风神器”被质疑功能虚标,数百名准车主集体要求退定,小米汽车该如何化解这场信任危机?”

本文为财鲸眼原创

作者:殷清

编辑:小凡

微信公众号:caijingyan



高价选配引期待,宣传噱头拉满

近日,小米汽车陷入一场不小的 “风波”,其高端车型小米 SU7 Ultra 因 4.2 万元的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遭到众多用户质疑,进而引发退定风波。

在2月27日小米 SU7 Ultra 上市发布会上,小米董事长雷军对这款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介绍可谓吊足了消费者胃口。他不仅重复两遍 “有点小贵”,还提到因大家呼声高才决定开发。小米汽车官方宣传称,该前舱盖采用行业领先的热压罐工艺,和超跑车型工艺相同,需 12 小时高标准制作,且一套模具一天仅生产一个合格产品,同时完全复刻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 2 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这番宣传,让不少消费者对其充满期待,雷军在3月2 日直播中透露,63% 的人选择了这款开孔前舱盖。


实测翻车引众怒,功能虚标遭质疑

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有博主实测发现,将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纸巾毫无反应;更有车主拆解后指出,所谓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虽相关视频已下架,但事实已然引发用户不满。下定了 SU7 Ultra 并选配该前舱盖的锁单用户孙琦(化名)直言,高价选配的前舱盖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据其介绍,相关维权群人数已达几百人,另有媒体报道近 400 名车主(准车主)集体要求退车。

官方回应难服众,退定诉求强烈

面对用户质疑,小米汽车在 5 月 7 日的 “答网友问” 中进行回应,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除复刻外造型,还具备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并表达歉意,同时给出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但改配后车辆将重新安排生产计划和交付时间;已提车及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用户认可,孙琦认为 2 万积分如同 “欢乐豆”,改配等待时间过长,在无法退定的情况下,他不打算提车,甚至考虑起诉,另一位用户徐果也明确表示诉求是退回定金。

法律视角析争议,退定是否有理

那么,准车主要求退定是否有法律依据?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朱永平表示,关键在于小米是否构成虚假宣传,若用户基于虚假宣传购车,符合《民法典》中 “重大误解” 情形,可主张撤销合同并返还定金。北京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威也指出,虚假宣传认定需综合考虑宣传效果及消费者合理理解,若宣传使消费者误解并促成购买决策,很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

风波不断陷困境,销量口碑遇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Ultra此前就风波不断。5月初,限制1500匹马力的话题引发热议,小米汽车虽暂停相关推送并致歉;3月底的高速事故也引发对“智驾”安全及宣传的讨论,5月初小米汽车还将新车订购宣传页面的“智驾”改为“辅助驾驶”;且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首度环比下滑,为2.8万辆,下降3.4%。值得一提的是,5月10日,雷军也坦言过去一个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间。



图片来源:雷军个人微博

专家建言指方向,信任重建待破局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小米营销虽成功,但汽车工业与数码产品有别,高明营销 “翻车” 副作用大,车企需靠扎实品质赢得信赖。朱永平则建议车企注重 “宣传合规审查机制”,保障用户知情权。

这场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的退定风波,不仅关乎小米 SU7 Ultra 这款车型的市场表现,更折射出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宣传真实性与产品质量的关注。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如何重拾消费者信任,是小米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意:文中部分观点来源于时代周报、北京商报等权威媒体,部分信息源于雷军微博。文中人物名称有部分使用别名代替。)


尾声:

“ 小米汽车的这场信任大考,究竟该如何破局?是及时拿出让用户满意的解决方案,还是用时间慢慢修复裂痕?我们拭目以待。”


# 小米SU7Ultra# # #小米集团#

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声明:关于内容准确性的补充说明

内容核实承诺:「财鲸眼」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内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滞后、数据来源差异或理解偏差导致内容存在瑕疵。

读者反馈通道:若您发现文章中存在数据错误、事实性偏差或逻辑争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及时调整:

1、邮箱:caijingyan66@163.com

2、后台留言:请在文章底部点击“发消息”并提供具体指正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