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可真是不太平,从高速智驾出事,到私自限制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一路顺风顺水的小米汽车,似乎要被前期巨大的流量给反噬了。消费者的信任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但对小米汽车来说,仅仅一个夜晚,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却在两个争议的冲击下,几乎清零。


现在由于马力锁,动力诈骗等标签,小米车主纷纷晒出购车合同,宣传截图,指出小米属于典型的消费误导,现在有300多名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发视频维权,要求退车取消订单,直言雷军欺骗消费者,毕竟在用户看来,这是一种事后加码式的不透明操作。对此,小米汽车也做出回应,可以取消订单,但是定金不予退还!

其实,从法律层面来看,小米这宣传用模糊语言夸大性能,可能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是被认定为欺诈,车主能要求 “退一赔三”,单个人就能赔 12.6 万。而且单方面改马力数据也涉嫌违反《民法典》里合同变更得双方同意的规定,法律风险可不小。不过,这法律条款看着挺硬气,但实际操作起来谈何容易,得证明小米故意扯谎。要是集体起诉,可能还得花大半年时间。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网上炒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雷军也终于坚持不住了,突然闭麦了,5月14日,雷军突然将社交账号评论权限调整为“仅关注100天以上粉丝可见”,这操作直接把网友整懵了,这是要逃避责任吗?消息一出,网友也炸开了锅:“雷军这是要建‘小米皇家评论区’?100天门槛,是不是在筛选‘脑残粉’?”


要说小米这波操作确实让不少潜在客户寒心了。说到底,小米汽车的危机,本质是“过度营销与产品交付割裂”的必然结果。一直以来,小米给人的印象是性价比高、产品实用。可这次在 SU7 Ultra 宣传上,确实没处理好。雷军或许依然是那个雷军,小米或许还是那个小米。但如今的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相信你,而是要看你如何做。现在车主们组建维权群,在网上发声,小米要是还不拿出更诚恳的解决方案,一旦监管部门介入认定虚假宣传,不光得赔高额赔偿金,还会影响高端车型口碑和后续新车上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