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华,离世的那年,很多人都还在用收音机听新闻,用电视机看世界。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如今天迅猛,但播音员的声音却深入人心。

那时的播音员,是家里的“背景音乐”,是饭桌上的“常客”,沈旭华,就是那批播音员里的一员,而且是最出色的之一。



沈旭华出生在1969年的杭州。那个年代的杭州还没有今天的高楼林立,西湖边的风是软的,桂花香混着巷子里的饭香,是老杭州人最熟悉的味道。

她家是普通工人家庭,没什么特别的资源,也不是“官二代”或者“文艺世家”。但沈旭华从小就“嘴巴伶俐”,说话比别的小孩利索,声音又特别清亮,一听就觉得“这孩子嗓子好”。

她的爸妈虽然文化不高,但对她的兴趣十分支持。那时正赶上国家推行普通话,街道里经常办扫盲班,搞朗读比赛,沈旭华从小学三年级起就经常在学校主持升旗仪式,还参加街道的朗读演出。

谁也没想到,这些“小场子”,竟成了她日后走上国家级舞台的垫脚石。

她的普通话是“磨”出来的。那个年代学播音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培训班,全靠模仿,靠练习。她会每天对着收音机模仿播音员的语调,拿着旧杂志练朗读,甚至在楼道里练声把邻居吵得头疼。但渐渐地,大家也都觉得她的声音“有磁性”,开始夸她“有播音员的范儿”。

沈旭华也开始憧憬,有一天能坐在麦克风前,念出让千万人都安静下来的一段文字。



天赋与努力,永远都缺一不可

中考那年,她报考了杭州艺术学校的播音专业。尽管竞争激烈,她还是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那时候她不过十五六岁,已经有了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人生态度。

杭州艺校的老师回忆她时说:“她不只是刻苦,是非常聪明地刻苦。”

她会记下每一次练声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找方法改进。别人只是照着念,她会研究每篇稿子的节奏、情绪变化,甚至自己写小稿子练。

毕业后,她顺利进入杭州市广播电台工作,做的是最基础的新闻播报。她不急,愿意从零开始。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进台准备材料,自己改稿、校稿,哪怕只有几分钟的出镜机会也从不敷衍。

几年下来,她的声音在杭州已经有了小小的“知名度”。

但她知道,杭州广播电台不是终点。她心里装着更大的舞台。



2000年,一个决定改变她命运的机会来了。

中央电视台当时联合“荣事达”举办全国性主持人大赛。这档比赛,在那个没有选秀、没有网络直播的年代,称得上是全国关注的大事,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主持人,比如白岩松、周涛、敬一丹等,都是类似渠道走出来的。

沈旭华报了名。她当时已经是杭州小有名气的播音员,但她很清楚,离央视的舞台还有不小的距离。

她用了整整三个月准备,自己改稿、练普通话、调整节奏,甚至去找专家指导气息的训练。朋友回忆说,那段时间,她每天只睡五个小时,连嗓子哑了都不舍得停下。

最终,她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进入央视的视野,被破格录用,进入当时的《夕阳红》栏目组



《夕阳红》是上世纪90年代央视为老年人打造的栏目,是国内最早专门面向中老年观众的电视节目。虽然面向“银发族”,但这个节目却要求极高。内容要温情、真实、有力量,主持人要稳重、亲切、分寸得当。

而沈旭华,正好具备这种气质。

她的声音温润、清澈,字正腔圆但不生硬,说话时总有一种“愿意听她把话说完”的感觉。她第一次出镜,就引来不少观众来信称赞,说她“像家人一样”。

她也从来不端架子。有一次,栏目组要去农村采访一位老红军,她不仅坚持全程随行,还帮忙背机器、跑前跑后。摄像师说:“她不是在‘做样子’,是真的把这份工作当成责任。”

正因为这份真,她的职业生涯一路开花,成为广电局认证的一级播音员,在央视这样人才济济的地方,这称号是对能力、资历和贡献的高度肯定。

可惜,好花不常开。



2002年8月,沈旭华和朋友聚餐。当时她刚刚主持完一档特别节目,状态很好,和几个多年老友聚一聚,说说笑笑。

酒过三巡,她接了个电话,起身离开包间。出门后,或许是酒意上头,又或许是习惯性地以为对面是卫生间或走廊,她推开了消防通道的门。

那道门后,不是走廊,而是一个尚未完工的施工区。楼梯处并未设置安全护栏,她一脚踏空,从数米高的地方跌落。

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了,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3岁。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光芒万丈的播音员,就这样因为一个失误,一个意外,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这件事当时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一个是公众场所的安全隐患。沈旭华之所以坠落,是因为消防通道未完工且无明显标识。按规定,这类门应有警示、封闭或警戒线,可惜那家餐厅没有做到。

另一个,是公众对“明星之死”的复杂心态。她的去世一度被各种版本渲染,有人说她情感受挫,有人说她醉酒失态,甚至有媒体添油加醋炒作她的私生活。

但冷静下来,我们才发现,她不过是一个拼命工作的普通人,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晚上,走错了一道门。

一个如此热爱播音事业的姑娘,原本还可以主持很多节目,培养很多学生,说出很多让人心定的句子。



我们常说“奋斗有用吗?”沈旭华的前半生,是有力的回答。她曾拥有那种靠自己一步步挣出来的光亮;只是命运,有时不给人机会看到结尾。

沈旭华短暂的一生,如同那句诗——“人如花一样,易谢易开。”

她的花开得短,却开得真,开得美。我们愿这样的花,不被遗忘。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历史资料

《人民日报》2002年相关报道

《中国播音主持年鉴》2003年版

沈旭华生平采访资料整理,杭州市广播电台内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