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的舞台,谁上谁下,历来都不是小事。
这几年,原本是撒贝宁的高光位置,却被另一个男主持悄悄接了手。
他叫尼格买提。
有人说他是靠脸吃饭的,有人说他背后有人脉撑腰,甚至有网友直言:“他把撒贝宁挤走了!”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如今,40岁的尼格买提,春晚上站稳了脚,央视各大节目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私底下却少了笑容,直播时状态不佳,被质疑情伤未愈。
而关于他的“离婚风波”,也被翻了个底朝天。
这个看起来阳光灿烂的大男孩,其实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事。
01
出身不凡,却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1983年,尼格买提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新疆人民出版社的主编,擅长翻译,母亲则是新疆电视台的配音演员。
这样的家庭氛围,说是“文化人之家”一点也不夸张。
小时候的他并不活泼,性格甚至有点“闷”。
上台说话会结巴,同学也不爱搭理他。
有段时间,他被同龄人孤立。
只能躲在教室角落,看着别人打闹,却一句话不说。
后来,是家人帮他走了出来。
尤其是妈妈,经常带他去录音棚看配音工作,还鼓励他模仿。
一次,他被剧组拉去录了童声。
从那之后,他爱上了“声音的力量”。
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一本书。
那时候他还在中学,偶然读到何炅的《快乐如何》,像是心里突然有了方向。
他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主持人,像他一样。”
17岁,他参加了一个主持人大赛,一举拿下全国季军,直接被中国传媒大学录取。
考上了播音专业,却发现自己满嘴西北腔。
于是,他每天六点起床练声,绕口令、朗读稿子,一点不敢偷懒。
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上大学那会儿,他陪朋友去录《开心辞典》,被导演看中,随后被邀请试镜主持。
没想到,一试就上了。
2006年,正式和王小丫搭档,成为央视《开心辞典》的主持人。
也正是从这开始,他的职业轨迹一路飙升。
春晚导演哈文注意到他后,直接打电话让他“别录《中国好歌曲》了”,转头就安排他上春晚。
2015年,他首次以主持人身份登上春晚,成了那一年央视主舞台上最年轻的男主持。
一时风头无两。
02
一见钟情,曾为了她勇敢“抢人”
除了事业线漂亮,他的感情经历也曾是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和前妻帕夏古丽的相识,像极了偶像剧。
两人在巴厘岛旅游时相遇,都是新疆人,一口熟悉的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你也是新疆的?”
“对啊,我还在电视上见过你。”
几句对话,一路同行。
他们一起骑车、拍照、吃海鲜、吹海风,短短几天的旅程,让彼此心动。
但旅程结束后,谁也没说破这份感情。
直到某天,帕夏古丽告诉尼格买提:“家里催我相亲。”
他立刻飞到她相亲现场,指着对方说:“这人不适合你。”
然后,正式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2013年,两人低调结婚。
那时的尼格买提还不是春晚主持,事业正要起步,所以他选择保护她,不对外公开太多。
几年后,尼格买提开始频繁登台,渐渐成为央视的门面人物。
他终于敢大胆晒出老婆的照片,引来一片惊叹:“气质不输女明星。”
但好景不长。
这段婚姻没能熬过现实的考验。
他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父母急了,观众也催了。
而两人一个在央视忙到飞起,一个在钻研珠宝设计、频繁出国深造。
生活节奏彻底对不上。
他说:“我们现在没精力养孩子。”
父母却回:“你们生,我们养。”
争执反复,感情变淡。
2022年,帕夏古丽在社交平台公开:“我们早就分开了。”
一场没有撕破脸的离婚,悄无声息地结束。
03
走到顶峰,却越来越孤单
尼格买提曾说:“央视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从新人到一哥,他靠的不只是努力,还有那份韧劲。
每天都要出镜,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为央视少数民族主持人,他的成长比别人难多了。
但站得越高,越容易被议论。
有人说他“挤走了撒贝宁”;
也有人说他“演得太用力”,主持像背稿。
还有人对他私生活指指点点,说他和朱迅走得太近。
其实这些年,他和朱迅是老搭档,像家人一样互相支持。
在他职业最低谷时,是朱迅一句话带他翻身。
两人台下争吵不断,台上默契十足。
一场节目出错,朱迅一句玩笑稳住了场面,他感激在心。
有人说他“在央视没落了”。
但他自己明白,“你好生活”才是他心中理想的节目。
不拼金句,不争热搜,只是安安静静地和嘉宾聊聊天,看看世界。
最近的一次直播,他说话没了力气,眼圈泛红,像是刚哭过。
也许他真的累了,也许,那些年积压的委屈终于溢出来了。
事业有成,但爱情无果。
身在光下,却未必真正被理解。
尾声:
他其实早就学会了放手
那个小时候沉默寡言的男孩,如今在央视的舞台上风生水起。
那个曾勇敢追爱的男人,也悄悄在角落里学会了告别。
他尊重妻子的自由,也不回避失败的婚姻。
面对流言蜚语,他从不狡辩,只说:“感谢经历。”
不张扬、不喧哗,是他一贯的风格。
即使央视不再是他的全部舞台,他也依然坚定地走在主持这条路上。
他不再是那个只敢模仿何炅的学生,
也不是那个总担心配不上春晚舞台的新人。
他是尼格买提,
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央视一哥。
不是因为他“挤走了谁”,而是他“站住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