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F20241101

家庭亲子专刊

国际家庭日特 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1013 篇文章

联合国确定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旨在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和促进家庭福祉。

提到近期的国产剧,不得不提《无尽的尽头》,好看得让人刷得停不下来。电视剧聚焦近年来国内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把许多真实案件,如邯郸三个“恶童”等搬上了荧屏,推荐大家都去看看。

很多人会觉得,未成年人做突破底线的事情,是这些小孩骨子里坏,然而,细细探究一下会发现,他们的“坏”可能是父母纵容式养育的后果:

如电视剧一开篇的张文轩坠楼案,犯案的黄家旺、陈小斌,父母都对其采用“放养”,特别是“主犯”黄家旺的父亲婚内出轨,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导致他们完全没有“边界感”。



又比如,坠湖案中,10岁女孩杨慧慧对继父带来的一双弟妹长期言语和肢体虐待,并多次撒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母亲憎恨乃至对继弟继妹“起杀心”,究其根本,她的亲生父母对她就是“只给钱不管教”。

这些年来,很多家庭已经摒弃了“惩罚式教育”,不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与此同时滋生了与之相反的“纵容式教育”,并结出了诸多“恶果”,《无尽的尽头》就是这一面的反映,值得全社会集体深思。

为此,在今年的国际家庭日,一杯咖啡将借《无尽的尽头》的东风,与大家探讨“纵容式教育”的尽头,是滋生“坏小孩”,最终他们会变成“坏大人”这个令人担忧的社会性伤害。


案例:

被全家宠坏的“小公主”

如果说《无尽的尽头》里,都是一些“极端个案”,那么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更具有普遍性:

丽丽,是一个8岁女儿的母亲,她最近参加了一个育儿方面的小组,震惊地发现,小组里不少人分享了他们孩子的行为问题,如讲述带孩子时在餐厅的窘迫场面和不准孩子看电视孩子的反抗。丽丽则说,她从来没有为八岁的女儿依依设定过限制,而且也极少限制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间。

我想她只是个好带的孩子”,丽丽耸耸肩说。

那天许多父母对带着眼红的心态离开了那次分享会,但随着大家逐渐了解丽丽一家的真实情况,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当依依和同龄孩子玩耍时,她总在游乐场扮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角色


  • 小伙伴必须按她的规则玩过家家;

  • 别人碰她的粉色水壶就要发脾气;

  • 轮流荡秋千?不存在的,她要坐到所有人都放弃。


当别人没有按依依的意愿行事时,她会撅嘴或大发雷霆,这让她看起来在情绪上远不如同龄人成熟。

渐渐地,许多朋友选择疏远,而她设法和一个害羞的女孩保持了友谊,这个女孩似乎满足于做依依想做的任何事情。

丽丽对此颇感欣慰,至少学校里有一个女孩完全理解女儿有多“特别”。

原来,依依似乎是个“好带的孩子”,是因为丽丽给了她想要的一切。


  • 熬夜?可以。

  • 从网上再买一个新玩具,即使她本周已经买了两个?可以。

  • 又不做家务?当然可以,你只要专注于做一个孩子和好好读书,家里我会收拾干净的。


放纵型教养的“三宗罪”

丽丽奉行的可谓是典型的"放纵型教养"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父母毫无原则的过度溺爱。

孩子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在某些情况下,还得到了钱能买到的一切。

在父母眼中,这个孩子被视为“特别的”:比其他孩子更漂亮、更可爱、更受欢迎,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各方面都更好。

因此,她自然应该享受特殊待遇。她不需要为生活琐事而开动“她那漂亮的小脑袋”,更不必承担任何家庭责任。

这样的孩子被过度重视了,这种关系充斥着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注,却唯独缺少了必要的成长要求。

1、放纵的父母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的孩子——被“特殊化”的童年。

放纵型教养模式中,关键的一点是父母将孩子看作是特别的,父母对待孩子采用的是缺乏纪律和一味放纵的模式。

这种对孩子的功能失调的看法和对待方式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孩子的一种“权利感”

依依认为她应该成为在操场上挑选游戏的人。她认为她的游戏从根本上来说更好,其他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她既没有接受成熟的自我限制,也没有接受所有健康关系中常见的现实限制。


2、放纵导致严重的心理后果——情绪勒索

如果没有通过设限和挫折来中和孩子不切实际或夸大的看法,孩子就会坚持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并期待以过度关爱和溺爱形式得到特殊待遇

这种类型的孩子看似被“宠坏了”,实则在情绪上不成熟,没有能力在健康的关系中用成熟的方式与人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向外界表达任何东西,无论表达的是什么。

并非所有孩子都像依依那样对这种放纵的教养方式产生相同反应。有些孩子,比如依依,会变得要求多且难相处,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愿;而另一些则对他人要求少,但仍然认为自己有权并渴望得到特殊待遇

这两种类型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有权利的,但后者似乎比前者更善于社交和合作。前者容易发脾气和言语攻击,而后者则倾向于向父母乞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有趣的是,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看起来比实际更成熟,尤其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解释说,他们的孩子不常发脾气,这看似是优点,但其实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

然而,随着被溺爱的孩子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实世界的挫折感无法避免,而且他们很难应付

这些早些时候似乎适应得很好的孩子,会开始发脾气,对朋友说刻薄的话,经常哭泣,或者对他人表现出攻击性。

3、放纵及其对人格缺陷的影响——被偷走的抗挫力。

放纵是以孩子的发展为代价的。

可能产生许多潜在的负面后果,这里列出了一些最有可能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潜在的不成熟都与自恋倾向有关。

(1)低挫折容忍度:

难以容忍挫折,并且持续一生。

(2)难以管理愤怒:

难以控制愤怒会导致一种情绪上的不成熟。如果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愤怒管理的问题就是这种童年缺陷的在成人时的体现。

(3)权利感:

期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而当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时会感到沮丧,这是一种糟糕的特质。

高要求会损害各种人际关系,并影响关系,不论是亲密的关系还是表面的关系。

(4)“优越”的态度:

优越感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它使成熟、互惠的关系变得不可能,并遭到同龄人、同事和伴侣的讨厌。


如何把"小祖宗"变回"正常小孩"

纵容的父母可以改变,他们可以回到健康的养育方式里。

值得重申的是,给予孩子适度的温暖和适当的限制,将帮助像丽丽这样的父母引导孩子回到良好的发展道路上。

他们可以学会设定适当的限制,比如,要求孩子做家务或帮自己的忙,当孩子想要随心所欲或要求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时,予以拒绝。举例来说:


  • 父母可以对孩子要买一件新运动衫说“不”,要他们等到生日或圣诞节再买。

  • 孩子可以完成打扫房间的工作,即使感觉很累。

  • 孩子可以完成这学期的踢踏舞课,不能早退,即使课程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有趣。


通过接受与年龄相适应的失望、挣扎和渴望来培养挫折容忍度和耐心对孩子们有好处

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父母必须努力在让孩子沮丧和满足孩子的愿望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要求他们学会等待并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能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和持续的支持。

孩子们必须努力以健康的方式变成熟,并从坚持和成就中找到自信。什么也不干就想成功,什么也不投入就想得到回报,这样只会让自己成长和健康的基础越来越弱。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无限满足,而是像园丁修剪枝桠。那些看似残忍的"剪裁",才能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正如《娇惯的心灵》所说:

“被宠坏的孩子,终将成为最不快乐的大人。”

现在我们还可以补一句:

这些被宠坏的“坏小孩”,还将变成“坏大人”,成为破坏我们社会的威胁,同时也造成他们自己的人生无尽的困境。

当你下次想说“算了,孩子还小”时,请想想他们长大后面对的职场PUA、亲密关系危机,那些被放纵的欲望,终将成为困住他们人生的牢笼。


End

作者 | 玛丽·安·利特尔(Mary Ann Little)博士是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兼职教授,著有《童年自恋主义:如何培养无私、不追求特权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红富士(86)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晓雯(155)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书萱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