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的家庭结构是中国特色,也带来了中国式家庭教育。那么,祖辈与孙辈之间的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对此,本周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之际,来自沪上不同学科的教授在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周中各有一说、各执一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千家万户的“家事”变为社会关注的“国事”。根据促进法第一章第十三条规定,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今年5月15日,是第4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以“家教伴成长、润心护未来”为主题。在上海,2025年上海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也在当天发布,共开放145场公益家庭教育活动,涵盖亲子研学共创、家庭阅读分享、精品主题讲座、特色人文行走等丰富形式,并实现全市16个区全覆盖。


庞维国教授。

庞维国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也是华东师大家庭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长期研究儿童创造力的发展问题。基于心理学实证研究,他试图阐释在不同类型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其团队研究中,受访家庭被分为4类。其一,是亲子核心家庭,也就是家中除了父母双亲,没有祖辈。其二,是亲子不与祖辈同住,但与祖辈互有往来。其三,是家中三代人同住,但父母主导家庭教育。其四,也是三代同住,但因种种原因,家教的“话语权”在祖辈一侧。

通过比对和测试,庞维国等发现,儿童创造力在第二种类型家庭中发展得最好,而在第四种类型家庭中发展得最不好。他们聚集在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创造力研究,同时发现男孩更易受到某些家庭教育的不利影响,创造力会越来越下降,而女孩的创造力受此影响相对较小。他表示,这一性别差异表现,可能与老一辈更加宠溺男孩有关,却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闫寒冰解读家校社协调育人课题。

那么,为何祖辈主导家庭中的孩子创造力最差?在“数智赋能 教联共育——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主题论坛上,庞维国综合海内外同行研究认为,首先,祖辈的强势控制,往往重点关注安全而不是教育;其次,祖辈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相对更加关注衣食起居;另外,在祖辈掌握下,一些父母反而推脱甚至放弃教育孩子的应尽责任。


李家成教授。

然而,在祖辈育儿问题上,还有另一面的声音。同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来自教育学部,也是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他通过在以外地为主的家庭教育实验发现,数字时代老年人与儿童的隔代共学互学新模式,正在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李家成强调,当前,正是数字技术为代际互动注入新活力:老年人向儿童学习数字技能,儿童则从祖辈身上传承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学的终身教育形态。教育价值之外,“一老一小”共学互学还有文化意义。

他认为,相对于缺乏“隔代教育”基础的欧美国家,有着类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形态的亚洲、非洲等国,老人与儿童隔代互学丰富并发展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对人类发展中代际关系价值的尊重,也彰显出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与思想方法。


情景剧《爱的双重奏》。

家庭教育,可跨越代际,也跨越山海。在2025年上海家庭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一家亲——两岸家庭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启动,上海家长学校将整合优质课程、主题讲座、亲子活动等教育资源送入台商子女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同时,上海开放大学与喀什地区教育局联合实施“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赋能计划”,今年计划在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开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按照“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教育愿景,目前上海家长学校在全市212个街道(镇)挂牌“上海家长学校工作站”,依托“1+21+X”三级家庭教育协同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上海家庭教育15分钟服务圈”建设。

原标题:《上有老、下有小,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家庭教育宣传周:不同学科教授各执一词》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上海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