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曾说:养孩子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
教育也是如此。
不同阶层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富人可以砸钱鸡娃,给孩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好的鸡娃方式就是:干活、阅读、会玩、坚持善良。
01
干活
看过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他们对456位少年进行长达75年的追踪调查。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做家务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
不仅如此,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15:1,犯罪率为1:10。
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以前,我对此结论有点持怀疑态度。
如今,我却很相信一个道理:能干活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身边有太多家长把大事小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不管是洗袜子、洗衣服,还是收拾书包、整理房间,都不让孩子插手。
不让孩子做家务的理由很简单:你专心读书就行,其他的事情你不用管。
孩子们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洗过盘子,甚至不会系鞋带。
这些父母养出的孩子,缺少独立性、自觉性,容易导致“巨婴”和“妈宝”等不健康人格出现,
过度负责的父母,自以为是在对孩子好,实际上是在毁掉孩子。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谈起过母亲的教育方式。
他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多做家务。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清理庭院,菜市场买菜,去河边提水……
童年时的朱棣文,不知做了多少。
但恰恰是这些劳动,让他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远超同龄人。
他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只会等待被投喂的金丝雀,永远无法成为翱翔天际的雄鹰。
我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的小事都不能负责,以后又怎么有能力负责自己的人生。
02
1703年,作家笛福因批评时政被捕入狱,留下家中7个年幼的孩子。
他申请到一笔救济金,抽出一部分钱购置书籍给孩子看。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解释:“如果我不能用钱充实孩子的钱包,那至少得用书充实他们的头脑。世上只有读书的债一旦欠下,便永远无法偿还。”
书,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读书习惯,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曾这样说:“父亲教会了我要爱读书、低调做人。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要尽可能地多看书。”
在钱学森看来,阅读比成绩更加重要。
有一次,钱永刚因为考试成绩没有满分,被老师叫去训话。
钱学森得知这件事后,不仅没说什么,反而笑一笑走了。
钱永刚自己却很不服输,经过半学期的努力,每一门都是满分。
钱学森却不以为然。
钱学森从不要求孩子拿满分,不会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是只抓阅读,只要求多读书。
二年级暑假,钱学森带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并要求钱永刚每天读七十页,不懂可以问他。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钱永刚也养成了阅读习惯,一有零花钱就买书来看。
作家林清玄说:“一个闻得到书香,听得到平静的家庭,能够唤醒人内心的种子;反之,这粒种子会在喧嚣中独自腐烂。”
往小里说,当孩子喜欢上看书,对文笔会有极大的帮助;
往大里说,看书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培养心性、塑造人格。
无论日后去哪里,他翻阅过的书,读过的文字,都会时时滋养着他的人生。
03
会玩
有时候,我很心疼现在的小孩。
他们不是被关在家里写作业,要么就是在培训班苦练,过得孤独又压抑。
我们以前,虽然学习条件远远比不上他们,但我们过得松弛且快乐。
上学课间时,我们一群男生就蜂拥出去。
有些人趴在地上打弹珠,不顾裤子上的灰尘,也不怕头顶的烈日。
有些人则玩起水浒传、游戏王的卡牌,放在地上,把手掌拍得通红。
女孩们喜欢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丢手绢。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成群结伴走在一起,你追我赶,你掐我拍,有时,看到一根笔直的木棍就像捡到宝一样。
周末呢,我们去池塘里捉泥鳅,到河边抓小虾,爬树上掏鸟窝,爸妈的斥责、学业的压力一股脑都抛在脑后。
一位心理医生说:其实过去的孩子也同样有压力,但他们往往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被允许玩耍的孩子,内心才会盈溢着幸福。
一味地圈养,不去户外运动、不去自然里玩耍游戏,孩子如何不病不疯?
心理学家约翰·蒙尼曾做过一个试验。
他将几十只小猴子分为两组,一组可以在笼内追逐嬉戏,而另一组全部被单独隔离开,每只小猴子关在不同的笼子里,不允许有跟同伴玩耍嬉闹的机会。
结果,这些被剥夺了玩耍机会的小猴子成年后,在性格、行为习惯上,显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讷,有时还会表现得敏感、易怒、暴躁。
这个著名的试验,给了教育家们极大的启发: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旺盛的生命力,是童年最好的模样。
玩,从来不是一件坏事。
孩子可以玩出个性,玩出创造力,玩出竞争力。
学会玩,便学会了自洽。
玩得好,更能在这自我表达的时代里崭露头角。
04
坚持善良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教育,是一场关于成为人的竞赛,而非单单拼分数的竞赛。
很早之前,有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的儿子英语成绩很好,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
有一天,儿子突然闷闷不乐地向妈妈诉苦:“班主任老是让我给同学讲题,不仅耽误我的学习时间,而且我教会他,他成绩就超过我了。”
听到这里,妈妈心里咯噔一声。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育可能出了问题。
一直以来,自己都只告诉孩子该如何成功,却忘了教会他怎么做人。
想到这里,这位妈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儿子去乡村支教。
让儿子亲眼看一看乡村的小学,亲自辅导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孩子。
妈妈郑重地对儿子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在祖国的偏远角落,还有那么多跟你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也想学好英语,但并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去教他们。”
正是这次经历,让儿子开始改变。
后来当妈妈再一次问起儿子长大后想做什么时,儿子回答道:“我英语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时我也想让乡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样,都学好英语,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无情的利己主义者。
即使孩子从小成绩名列前茅,进名校名企,却对父母不孝不敬,对他人冷漠自私,这样教育、这样的结果未必是我们所期望的。
喜欢一句话:给孩子最高级的教育,是教会他做人。
从事什么职业,无贵贱之分;成为怎样的人,却有高下之别。
花有万种花,我们允许孩子择其所爱,走他想走的路。
但在为人上,我们一定要逼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前段时间,多地学校不再上晚自习,开始推行双休。
一些朋友聊起这个时,就谈到了一个观点:以后“鸡娃”的热潮会慢慢退去。
我却有不一样的看法,社会竞争只会越强,“鸡娃”会一直都在。
但是,如何鸡娃,却看为人父母的智慧。
能干活、爱阅读、玩得好、坚持善良,这样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
点个赞吧,与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