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他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创造了“麻雀战”、“梅花桩”等知名战术,让日寇吃尽苦头,是建国后中央军委亲自认定的军事家。

为什么从没上过学罗炳辉会有如此高的军事才能?



“神奇将军”罗炳辉

1897年12月,罗炳辉出生在云南大河乡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

即便家里穷,罗炳辉的心性也没有被影响,反而造就了他刚烈的性格,从小就看不惯不平之事。

也正因此,罗炳辉11岁时就被当地的土豪劣绅所记恨,后来被诬陷沾上官司,悲愤之下独自一人徒步数百里,到昆明投靠军队。



那个年代有很多吃不起饭的穷人投军,但罗炳辉和别人不同的是,其他人投军只是为了逃命,而他投军是真的想摸枪。

罗炳辉正式展露他“神枪手”的技术,就已经到了红军长征时期。在此之前,罗炳辉加入过滇军,投奔过孙中山,还当过唐继尧的随行军士。

也是在这段时间,罗炳辉看到了所谓“救国军阀”原来都是吃人血馒头的野兽,这才离开北伐军加入了工农红军。



1935年5月,红军长征队伍来到了彝族聚居地。罗炳辉老家就在彝族自治乡附近,由他出面和彝族头领谈判,是再好不过的了。

此时的罗炳辉已经是红九军团军团长,但他丝毫没有摆架子,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和彝族头领讲道理:

“红军这么多人,不开枪不是怕你们,只是避免对彝族同胞造成伤害。如果硬打,你们100多人根本挡不了几分钟。”



彝族头领虽然有些被说服,但一向骁勇善战的他们自恃枪法好,便提出和红军比枪法。百米外扎三炷香,只要打中了就让红军通过。

罗炳辉二话不说,枪口刚抬起便扣动扳机,枪响香灭,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似乎连瞄准都是多余的动作。

彝族头领看得目瞪口呆,好半天缓过神来,连忙拿来酒水香案就要与罗炳辉结拜,称彝族兄弟愿与红军世代友好。



关于罗炳辉的枪法有很多民间故事,其中比较经典也是比较有考证的,就是在如今安徽合肥的“安徽名人馆”里陈列的“一枪打了三个半”

大致过程就是日寇在进犯淮南根据地时,罗炳辉抬手一枪打穿了两个敌人的喉咙,子弹继续穿过第三个敌人的脑门,最后弹到第四个敌人的胳膊上,造就了一枪打了三个半敌人的传奇。



除了枪法“神”以外,罗炳辉的听力也很“神”。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五大三粗的,战场上冲锋也很拼命,给人感觉就是古之恶来这种类型的将军。

可实际上罗炳辉不仅会兵法,枪法好,身手也很灵敏,否则以他冲锋的势头,几年下来必然全身都是伤,事实上罗炳辉直到后来病逝,身上也很少留伤疤。



据说这一切都是多亏了他超高的听力。经过系统训练的炮兵往往能根据炮声判断敌军炮兵阵地的大概方位,继而调整射击诸元,对敌方炮兵进行打击。

而罗炳辉别说训练了,从小没上过学的他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却能根据炮弹的声音判断敌军方位,颇有武侠小说里“听声辨位”的意思。

也正是因为罗炳辉身上有这么多奇特的地方,后来人们也称他为“神奇将军”。



没有败绩的战术大师

现代的抗战片里,经常会提到“麻雀战”这几个字。因为出现的频率太高,以至于很多人把“麻雀战”和“游击战”归结到了一起。

事实上,“麻雀战”的核心就是利用麻雀不结队的特点来迷惑对手,事实上麻雀的整体数量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多得多。

土地革命时期,因为红军所处的地形大多是山地丘陵,既没有打阵地战的装备,也没有打阵地战的条件。



于是罗炳辉就发明出了“麻雀战”。大体思路就是在敌人驻军附近小股袭扰,等敌人耐不住性子大军出动时,再把他们引导实现埋伏好的地雷阵和包围圈里全部歼灭。

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将“麻雀战”进行了改进,专门针对不熟悉战场地形的日本侵略者。

因此“麻雀战”的核心虽然和“游击战”类似,但战术层面则完全不同。



1941年4月,日本侵略者从华中调了几个师团的兵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罗炳辉的“梅花桩战术”也因此得以大放异彩。

梅花桩战术的核心,就是把有限的兵力分布在三个梅花式的阵地上,专门用来敌我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

只要敌人行进至“梅花桩”阵地后,就会同时受到三面的交错火力进攻。再加上事先追备好的柴堆和火油,在敌军没有机动化部队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寻找掩体。



即便敌人攻势猛烈,“梅花”被打散了,战士们也能从三个方向迅速撤离,在下一个伏击点继续包围敌军。

在金牛山战斗中,罗炳辉就第一次使用了他的“梅花桩战术”,打得日寇晕头转向,收尾不能相顾。

除了上面两种战术以外,罗炳辉被称为“不败将军”还得益于最后一种“地堡战术”。



这种“地堡战术”不是二战德军的战斗碉堡,而是罗炳辉根据路西抗日根据地的特点,在一些明显的路口、山头上修建多个防御地堡。

地堡里配备了基础的生活物资以及多名神枪手,为的就是在发现敌军的第一时间造成杀伤,以这种方式来吸引敌军。

然而“地堡战术”的地堡并不是主力,甚至地堡内部有的还提前挖好隧道,方便战士们撤离。



一旦敌军被地堡吸引,随即开始进攻这些明面上的地堡,事先在周边埋伏好的我军主力就会从侧翼杀出,专打地方的指挥部和后勤队伍,配合地堡里的神枪手,对敌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击。

很难想象,这些精妙绝伦的战术布局,居然都是这位身材魁梧的将军设计出来的。从没进行系统学习的他,为了测量“梅花桩”之间的距离、安排地堡的位置一定也花了很多心思。

直到病逝前,罗炳辉仍然坚持拿着图纸在上面圈圈画画。用他的话说,这些图纸就是战士们的性命,是阵亡将士们用牺牲换来的数据。他不能让战士们白白牺牲,要用这些图纸消灭更多的敌人。



参考资料:

抗战期间罗炳辉“三大战术”显威力——2022.11.24·中国军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