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深秋,一位革命元老跋涉千里,叩开新四军驻地的大门,请求重新参加革命。

面对突然归来的“大人物”,军长叶挺陷入两难:此人为何销声匿迹十载?而且他当年的职务太高,那要如何安置他才合适呢?

那此人到底是谁?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叶挺又是如何安排的他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这个不远千里找到叶挺的人,便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朱克靖。



他的革命资历非常深,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他就光荣入党,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后,被任命为北伐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成为一名军级将领。而此时大部分开国元帅和开国将军,都还只是班长,排长等下级军官。

南昌起义时,朱克靖是第九军的党代表,领导和参加了整个起义。后来在国民党军队的反击下,起义部队被迫向南方转移。在朱老总指挥的“三河坝阻击战”中,朱克靖受命留守阻击追兵,他率残部死守三天三夜,为起义军主力转移赢得时间。

然而这场惨烈的战役,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部队被打散后,朱克靖拼死突围,历经重重困难回到广州,却发现昔日的战友已各奔东西。他在粤北山区流浪了数月,依靠挖掘野菜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也曾投奔亲戚,并以信贷员的身份勉强糊口。

1928年春,朱克靖辗转抵达上海,却发现党组织已转入地下活动,原先的联络点已不复存在。鉴于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为避免被敌人发现,他混入难民队伍,漂泊于全国各地。



从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间,朱克靖五次变换身份,三次险些落入敌手,却始终坚守信念,没有向国民党屈服,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党组织的踪迹,却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克靖才在报纸上看到了新四军的消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毅然将妻儿送回湖南老家,独自一人投奔新四军,并在临行前对妻子说:如果我牺牲了,就算为抗战尽一份力!

当叶挺见到这位失踪多年的老战友时,两人激动得相拥而泣。在了解了朱克靖多年的坎坷经历后,叶挺深感感慨,但又该如何安排他,才能既满足他抗日救国的愿望,又让众人信服呢?

朱克靖在革命斗争中功勋卓著,曾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他的经验和见识都是新四军宝贵的财富。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商讨,叶挺代表新四军提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方案。

他安排朱克靖留在新四军军部工作,担任顾问并兼任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这个职务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责任重大,因为战地服务团负责宣传、动员和后勤等工作,是激发军民抗战斗志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安排既能充分发挥朱克靖的才能,又能避免因职务过高而引发的非议,让他继续为军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朱克靖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他并不在意职位的高低,只要能为抗战贡献力量,他甘愿做最前线的马前卒!

此后,朱克靖一直坚守在抗日一线,历任新四军联络部部长、苏中三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浙西行政公署主任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山东野战军联络部部长。然而,不幸的是,1947年7月,他因叛徒出卖而被反动派逮捕,并在不久后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郊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