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张辉瓒的三位部下被红军俘虏后,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加入红军。

时光飞逝,25年后,这三人不仅没有对当初的选择有任何质疑,反而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将军。

李治,王诤,刘金轩,这三位曾经的敌人,如何从战场上的对立面,到成为共同战斗的同志?

——《壹》——

事件背景

苏区的天空血色蔚然,战火正燃。

张辉瓒,国民党第18师师长,站在他自己所信仰的阵营中,指挥着一场又一场对红军的围剿



他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名老将,熟悉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辉瓒代表了国民党军队的一种力量——强硬、果敢,且毫不妥协

然而,红军的成长却令他倍感危胁。

对于红军的无畏和顽强,张辉瓒的部队在一次次反围剿中感受到了无法跨越的鸿沟。

那是一场生死之战,双方你死我活。

每一次交锋都像是刀锋上的较量,一场不容有失的战斗,终于,在1930年的12月30日,张辉瓒指挥的第18师,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被彻底歼灭。

当时,李治、王诤和刘金轩——张辉瓒的三名部下,身处战斗的最前线。



他们是张辉瓒麾下的中坚力量,李治担任军医,王诤是通信报务员,刘金轩是副连长。他们的身份和职责看似平凡,却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一切都在这场战斗中改变了

他们被俘了,面对红军的强大压力,投降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可就在这一刻,三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是继续做敌人,还是加入这支充满理想的红军?

张辉瓒的部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他们所信奉的理念似乎已经不再牢固,新的世界观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

——《贰》——

事件经过

战后的营地中,李治、王诤和刘金轩被俘,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红军的处理方式很简单,留下的人可以选择加入红军,前提是要经过思想教育,彻底放弃之前的立场和信仰。

这对于三人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

曾经他们是张辉瓒的亲密部下,听从命令、执行任务,几乎没有质疑过自己的立场。

可面对眼前的现实,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选择,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信仰?

当初参与战争的初心,随着无数战死沙场的士兵和牺牲的战友,已经逐渐模糊,此刻的他们,站在了红军的面前,所有曾经的敌人都成了同胞。

李治是军医,他一心想着如何救治伤员。

战争让他目睹了太多血腥和死亡,他知道,换个阵营,或许能给更多的生命带来希望。



王诤是报务员,他是通讯的枢纽,每一次信号的传递都是生死攸关。

他在战场上的使命并非战斗,而是确保信息传递畅通无阻,但却早已厌倦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流血。

刘金轩,这位年轻的副连长,看到的是国民党的残酷和军队的无情,他想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改变。

三人在红军的思想动员下,做出了决定——加入红军。

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对生命的选择,加入红军,意味着彻底告别曾经的敌人身份。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命运的转折,更是一次历史的抉择。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在未来的岁月中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国家和民族。

当三人加入红军的消息传开时,许多人无法理解他们的决定。



曾经的国民党军官,怎能变成红军的一员?

这一切,似乎太过匪夷所思,然而,李治、王诤和刘金轩,似乎并没有为自己的决定感到一丝后悔。

红军的旗帜下,他们找到了新的意义,找到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未来,他们的身份逐渐得到了认可,不再仅仅是战俘,而是红军的一员。

——《叁》——

三位将军的生平

李治、王诤、刘金轩,这三个人,曾经是张辉瓒手下的兵员,后来却在红军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和人生价值。



战争的洗礼让他们从平凡的士兵变成了开国将军,他们的故事,正是从那个被俘的瞬间开始,穿越了中国革命的风雨,最终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中的栋梁。

李治——从军医到少将

李治,江西永新人,在国民党第18师中担任军医,他的职责是照顾伤员,处理病情。



1930年,李治在红军第4医院担任医务主任,负责救治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负伤的1000多名伤员。

救治工作相当成功,仅两名腹部重伤员未能救活。

1931年,他先后担任红军第1医院医务主任、院长,在中央苏区与傅连璋、戴济民、陈义厚被尊为医界“四大金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卫生学校校长、卫生部保健科科长、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处长、卫生署署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因病逝世,享年90岁。

王诤——从报务员到中将

王诤是江苏人武进县人,在张辉瓒的部队中担任报务员。



1930年9月调第十八师张辉瓒部任中尉报务员,12月龙冈战斗后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5月成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电台大队,任大队长,12月任无线电总队总队长。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

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兼通信学校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8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刘金轩——从副连长到中将

刘金轩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年轻时便加入了国民党军队,担任副连长。



1936年初任陕北红二十八军第五团团长兼保安特区司令员,率部保卫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6年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东征,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留守陕甘苏区,负责保卫陕甘苏区的安全,刘金轩任后方办事处第五战区司令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刘金轩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教导团训练科科长,第三八五旅教导队队长,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4月27日,刘金轩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肆》——

事件影响与意义

李治、王诤、刘金轩三人从国民党军队的副连长、报务员、军医,一跃成为红军中的关键骨干,最终晋升为开国将军,这一过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曾经的敌人,最终成为了共同战斗的同志,曾经的对立面,最终形成了凝聚力量的战斗集团。

这三位将军的转变,体现了中国革命时期,尤其是在红军中的宽广胸怀和包容性。

红军并不以敌我对立的身份来审视人,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贡献与理想来给予相应的机会。

这一点,也正是红军最终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这种能容纳不同背景的力量,使得红军的队伍越发强大,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李治、王诤和刘金轩的成长,也让我们深刻思考战争中的选择。

人民的轻重,信仰的变迁,战争的意义,都是在这历史的剧烈冲突中体现出来的



对于这三个人来说,加入红军并非逃避,反而是一种选择,是对未来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塑造了他们,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敌人,如今成为了人民的英雄。

李治、王诤、刘金轩三位将军的故事,象征着个人命运的转折与理想的光辉,他们的一生,正是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见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