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以一往情深的期待、三顾茅庐的谦卑、久久为功的执着,常态化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吕梁招才引才、惜才爱才的“揽才招牌”。一场场人头攒动的招聘推介会抛出了一个个引才育才的“橄榄枝”,一次次成功的校地座谈会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一份份顺利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描绘出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发展的壮美画卷。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城市方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中心大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将“持续强化转型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作为市委20件大事要事之一重点推进,建机制、搭平台、优政策、强服务,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源源不断地将八方英才集聚到这片爱才重才的热土之上,形成了“千里马”于斯为盛、尽情驰骋的生动局面。
广开渠道“引才”
人才集聚实现新突破
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活力之源、发展之要、强市之基。对于人才的渴求,吕梁从不缺乏诚意。“吕梁,是历史悠久、英雄辈出的红色沃土,也是重才爱才、宜居宜业的发展热土。这里,不仅有优质的岗位和广阔的发展平台,更有优厚的政策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诚邀风华正茂的你们,逐梦汾酒故乡,建功英雄吕梁。”吕梁市企事业单位招才引智计划新闻发布会吹响了我市吸纳优秀人才的“集结号”,11个专项引才行动全面启动,诚邀各类英才集聚,共绘振兴宏图。
广开进贤路,聚引八方客。“走出去”抢优才。我市借鉴“人到山西好风光”引才经验,转变“坐等人才”的思路,以“短、频、快”校招方式为主,社会公开招聘并行,引进1600余名紧缺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请进来”纳贤才。我市特邀5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博士参加“英才英雄地 博士吕梁行”活动,通过“体验式”宣介吸引56名博士与2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引才意向。经分批考核,引进20名博士,实现历史性突破。不拘一格聚英才。通过“智汇山西”院士专家论坛,积极邀请何满潮、樊代明、杨勇平、侯立安等5名院士来吕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市直教育系统通过合作办学,柔性引进黄冈教育专家团队33人。交城县围绕重点产业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陈蕴博院士团队,合作共建“轻量化材料及成形技术院士工作站”。离石区通过市场化引才机构柔性引进37名医学专家,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一流诊疗服务。孝义市以“人到山西好风光”入校对接为契机,柔性引进上海交通大学15名博士……随着我市各地各项诚意满满的引才举措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吕梁大地上竞相奔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抢抓机遇“破圈”
校地合作取得新成效
校地合作是引育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力量、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我市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的深度模式,努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的相融互促、有机耦合,着力构建集聚高校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发展高地。
早在第一期企业特派员项目中,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张海涛博士就曾积极参与,在汾阳丰源网架公司成立了太原理工大学网架结构产业研究院,围绕网架空心球智能焊接技术,张海涛和他的团队经过近一年的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焊接生产过程中全程依靠人工调偏操作等重大问题,帮助企业将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降低系统成本50%以上。
张海涛的故事仅仅是企业科技特派员助力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我市聚焦“985”重点产业链,与太原理工大学启动实施第二期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合作,围绕应急能源、大数据、乡村振兴等,选派6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入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3项、培训技术人员6085人次、搭建创新平台24个,达成校地合作项目70项。
太原理工大学吕梁科技特派员新材料产业组精准对接山西吕梁山矿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创新生产设备和工艺大幅降低棕刚玉原料成本及能耗,现在已生产出质量完全符合GBT3043-2000国标标准的价廉质优的棕刚玉产品。吕梁科技特派员能源产业组在华晋焦煤集团沙曲选煤厂实施了“山西焦煤煤业安全环保浮选剂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为现场节省药剂14%,创造经济价值达1000多万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象牙塔”到吕梁山,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产生新的“魔法”。一个个技术难题被逐渐攻破,企业科技特派员们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迎着新质生产力的春风,点燃了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智力引擎”。
同时,我市以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为平台,不断拓展校地合作。组织15名党政正职、121名企业家赴上海、川渝、北京、东北等地,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企业家进校园、文旅美食进校园等活动30场次,与清华、上海交大、西南财经、大连理工等23所高校在大学生研学实践、产学研等方面达成合作30余项。与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等院校签约共建“晋创谷·吕梁”。举办“晋创谷·吕梁”首届科技创新成果对接暨应用场景开放活动,邀请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18名专家来吕开展高水平技术成果推介,与市内60余家企业对接,促成合作10项。截至目前,全市校地合作项目806项,其中,大学实习实训144项、大学生创业就业54项、科研平台延伸67项、科技成果93项、智库合作50项、优质生源基地188项、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56项、大学生联合培养30项、高校干部人才培养21项、校友招商引才33项、农产品供应37项、技能人才服务33项。
搭建平台“聚智”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吕梁的答案是:创新模式,搭建平台,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2024年5月17日,杂粮(谷子)博士工作室在汾阳古浮图村揭牌成立。6月份,我们聘请了山西农大农学院院长原向阳教授和团队成员省农科院经作所杨成元为专家顾问,携手开展科研攻关。”引进博士赵夏童告诉记者。杂粮(谷子)博士工作室成立后,赵夏童和她的团队深入开展农业调研,精心引进二十余个优质谷子品种进行试验种植。正值关键时期,汾阳三泉镇遭遇严重旱情,导致连片玉米地面临绝收危机。在这紧要关头,杂粮(谷子)博士工作室迅速响应,科学研判,指导当地合作社及时改种早熟谷子品种。通过团队的精准指导和农户的辛勤劳作,不仅成功化解了旱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实现了谷子的丰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450—500斤,为当地农业抗灾保收提供了成功范例。
从绝收的玉米到丰收的谷子,从靠天吃饭的“汗水农业”到人为干预的“智慧农业”,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市久久为功的人才强市战略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我市研究制定《吕梁市建设高层次人才工作室 赋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试行)》,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专业优势搭建平台。市县两级组建了23个博士工作室(站)、1个文化名家工作室,助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医疗提升、文化传承。
在此基础上,各博士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能源与低碳化学博士工作室立足全市“985”重点产业发展所需,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瓶颈和创新需求,为16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生殖医学工作室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应用试验,帮助山西省汾阳医院通过了省卫健委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校验评审,填补了吕梁地区在试管婴儿技术领域的空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病博士工作室积极开展“支气管哮喘防治”研究,成功获批省科技厅自由探索类面上项目支持,推动市中医院实现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这些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高端人才的创新引领作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智力保障。
打造品牌智力交流平台。围绕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整合医学等重点工作,特邀知名专家举办4期吕梁人才大讲坛、1期吕梁大讲堂。搭建校地合作智库平台。与山西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专家团队,共建白酒生态酿造、金属矿山智能开采与环境治理、多功能镁合金成型等三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分领域组建专家服务平台。市科技局组建由321名专家组成的科技专家库,赋能科技创新;市农业农村局组建13个农技服务专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建立在外人才智力回乡平台。分领域组建在外人才专家库,摸底入库各领域在外人才967名。依托市政府驻京联络处揭牌成立吕梁招才引智工作站、吕梁高校“学子归巢”联络站,吸引在外人才智力回乡、技术回乡。
做实服务“爱才”
涵养人才发展新生态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今的吕梁,正以“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在这片热土上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
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韩俊是吕梁文水人。“本来我打算一毕业就去央企,后来在公众号上看到了吕梁招才引智的公告,于是,我便报名了。在随后的双选会上,当了解了家乡各项诚意满满的招才引智政策后,我非常激动,当场就填写了工作岗位志愿。”回忆起当初选择来吕梁工作的场景,韩俊感慨万千,这些招才政策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安家费、补贴和科研经费等优厚待遇,还建立了工作室,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充分体现了吕梁对高层次人才的关怀与重视。
我市以最大诚意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真金白银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翻倍提高生活补助、住房补贴发放标准。针对转型发展、能源革命、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博士研究生,将安家费发放标准由25万元、30万元分别提高至45万元、50万元。高效落实人才津补贴。累计发放安家费、生活补助、住房补贴、科研支持等经费3618.9万元。强化创新激励。对34个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给予808.5万元支持经费,对17个校地合作产业科技引导专项,给予2870万元支持经费。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吕梁不仅以求贤若渴的态度爱惜人才,更致力于以体贴入微的服务留住人才。2024年,我市持续实行《吕梁市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实施意见》《吕梁市“一事一议”支持人才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吕梁市助力机关事业单位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八条措施》,从人才公寓、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全面优化办理流程,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2024年,累计为3名博士安置配偶工作,协调子女入学事宜,为8名博士协调团购住房,组织381名人才进行健康体检。
栽树育林,方能成荫。我市持续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让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通过“市级示范、县级跟进”的方式,分层分类举办19期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助力1500余名新引进青年人才融入岗位、稳步启航,并将62名高层次人才纳入“铁肩计划”培训班次。统筹使用“英才岗位”为23名专业技术人才解决职称聘用问题,打破体制壁垒、拓宽发展平台。举办吕梁在外人才座谈会,30余名在外高层次专家人才、高校学子代表共话桑梓之情、共商发展大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吕梁大地正以崭新的姿态跨越赶超,日益成为群英荟萃的创新沃土。今日之吕梁,正张开双臂热忱欢迎各方英才。我们坚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每一位有志之士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与吕梁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记者 刘丽霞)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