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象牙塔里的顶尖科研论文,前沿探索,实验室方案,从诞生起就富有市场远见,这不只是科学家的事,而是更多上海年轻人的共同事业。本周二,第二届“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结果公示,36个项目从全市2000多项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AI赋能前列腺影像,多模物联感知和机器学习驱动保障大型活动安全,基于碲锌镉材料的辐射探测与成像……大学里的“技术理工派”走到产业聚光灯下,科技创业正在成为大学里“Z世代”年轻人的发展新赛道。
“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由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面向全球高校学子及青年创业者开放,旨在凝聚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深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好服务促进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大赛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需求,开设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科技金融、文化创意及产业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6条主题赛道,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6所高校承办。
“把科技创新创业带到更专业的大学校园,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吸引更多跨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参赛,是 ‘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独特优势。”大赛组委会专家佟老师告诉记者,去年首届比赛的规模与影响力就不容小觑,201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带着2019个科创味十足的硬项目踊跃参赛。今年赛事的热度更进一步,参赛项目数量比去年增长15%,国际化水平也大幅提升,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的年轻创业者也踊跃参与。
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赛不仅是展示才华的平台,更是助力项目落地的坚实后盾。“去年的获奖项目,已经取了不少亮眼的转化成果,排名前18的项目大多都在落地转化的进程中,有的已经成功走向市场,真正实现了从创意到实践的跨越。”据介绍,赛事期间组委会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培训,深入剖析市场需求,积极牵线投资单位分享经验;比赛结束后,持续关注项目进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来自同济大学的学生项目《FingerDance——构建全球聋人的“巴别塔”》经过去年“上证杯”的特别推荐,最终获得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最高奖项——全球“金聚奖”。 对于项目负责人程思睿而言,“我们参加了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一次非凡的经历。这个平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想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更是一个汇聚全球青年才俊、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盛会。”
FingerDance致力于通过自研的手语大模型,解决全球近一亿聋人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障碍,支持公共服务,实现新闻媒体、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全场景AI手语播报。可定制的手语数智生命,助力千行百业进行聋人信息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可支持300+普通人语言和多国手语之间转译,构建全球聋人的“巴别塔”。
FingerDance核心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在创业这条充满高风险、高强度和高不确定性的道路上,他们登上“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搭建的上海年轻人创业大舞台,充分感受到了上海作为全球青年创新创业首选之地的巨大潜力和独特魅力。“大赛还为我们搭建了一座与潜在合作伙伴、投资者以及行业专家建立联系的桥梁,推动创新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
今年参赛的华东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本科生们,同样感受到创业大赛在大学生心中搭建了一座创业之桥。以往,理工科学生主要埋头实验和论文,参加创业大赛让校园里的技术派和商科生相遇,大家一起打磨商业计划书,实践从技术路线到商业路线的各种可能性。他们发现,“原来,技术创业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一条投身产业新赛道的就业新方向。”
“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正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办赛宗旨。”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建荣指出,“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在打造“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的科创平台,聚焦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人才、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点燃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引擎。
原标题:《“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给技术“Z世代”装上新引擎》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