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一则重磅消息如平地惊雷般在网络炸开:曾在湖北大学任教的外教芭芭拉·伍德沃德,如今竟成为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处)首位女局长。
英国秘密情报局(MI6,即“军情六处”)即将迎来权力更迭,并产生历史上首位女局长。由于英国经典谍战电影《007》中主角詹姆斯·邦德所效力的情报机构正好是以MI6为原型,网民纷纷调侃,真正的“M夫人(剧中特工007的顶头上司)”即将“上位”。
此消息一经披露,瞬间点燃公众的关注热情,相关话题热度持续飙升,人们在惊叹之余,内心更多的是深深的不安与忧虑。
回溯过往,1986 年,伍德沃德以外籍专家的身份,通过中国外国专家局的选拔推荐,来到湖北大学外语系担任外教,彼时她被亲切地称作“外教吴老师” 。谁能想到,这段看似平常的外教经历背后,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今她即将登顶英国最高情报机构的权力巅峰,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在湖北大学任教期间,她是否利用教师身份的掩护,悄然展开情报收集工作。毕竟,军情六处作为全球顶尖情报机构之一,其选拔掌门人必定看重候选人过往在情报领域的卓越贡献。
此事件绝非个例。此前,四川大学引进日本历史学教授一事,同样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质疑。
在国内历史学科人才储备丰富的情况下,为何执意引入来自特定国家的教授?在当前复杂敏感的国际形势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汇聚的前沿阵地,人员往来频繁,学术交流活动众多,无疑成为境外势力试图渗透、窃取情报的重点目标。高校在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引入外籍人才的进程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查与监管机制,绝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危害国家信息安全。
不久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会上,董明珠直言:“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
此私下会议被偷录出来放在网上大肆宣扬传播,舆论哗然,一时间,董明珠被推上风口浪尖,遭受指责与批评,不少人认为她的言论过于偏激,对海归群体存在不公平的偏见,胡锡进口诛笔伐,要求董明珠道歉。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格力的发展历程中,曾多次遭遇因海归人员而导致的泄密事件,这些惨痛教训给格力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1. 格力研究院的一位拥有海外知名院校硕士学位的工程师,在参与新型高效直流变频压缩机这一核心技术研发时,利欲熏心,将关键技术机密泄露给某海外企业。该技术涵盖能效提升、噪音控制及材料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泄密事件发生后,格力直接失去了东南亚市场约 12 亿美元的订单,大量客户转而投向日本企业大金、三菱等,对格力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造成了沉重打击。
2. 又如格力子公司智能装备公司的海归高管王某,涉嫌窃取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数控机床”技术,妄图通过非法拷贝和云端传输的方式将技术出售给境外势力,所幸被警方及时查处,才避免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3. 还有一名具有海外科研背景的热力学研发中心前员工,因泄露核心参数,致使格力在欧洲市场痛失 2.3 亿元的政府采购订单。
一系列的泄密事件,让格力在技术安全方面遭受重创,也让董明珠深刻认识到保障企业核心技术安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加之格力集团业务广泛,涉及军工、边防、基建等诸多关乎国家机密和核心数据安全的关键领域。
早在 2021 年,格力电器就已宣布进军军工国防领域,致力于为航母、高原等特殊军用装备提供技术支持与产品服务。在如此敏感且重要的业务布局下,为从源头上杜绝技术泄密风险,格力在人才选用上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优先选拔培养本土人才,减少对海归人员的任用,这是基于企业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考量的无奈之举。
董明珠的言论虽然引发了舆论风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事件的发生却似乎在不断印证她话语中的合理性。
如今,“外教变情报局女局长”这一事件的曝光,更是让人们对董明珠的观点有了新的思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情报战早已悄然打响,各国之间的信息博弈日益激烈。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核心技术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更与国家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紧密相连。
从社会层面来看,舆论在对待此类事件时,应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避免情绪化的片面解读。“外教变情报局女局长”这一事件,无疑为我们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提醒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务必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潜在的风险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