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的太原,正值酷暑,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山西大地,暗黄阴沉的大地毫无生机,草木垂头丧气地耷拉着,一阵闷热的风吹拂着太原城。
在城东北方向,一排房屋和围绕着它们的铁丝网格外显眼。
随着尖锐的哨声和轰隆隆的铁门打开的声音响起,一队日本哨兵押着一队衣衫褴褛的八路军战士走出铁门,把他们驱赶到旁边一座山包上。战士们被命令分成几队,一个个站好。
几个模样年轻的新兵,和八路军俘虏面对面站好,军曹一声令下,透心凉的刺刀就扎进了战士们胸膛。
就在此时,一个战士突然挣开绳索,冲出队伍,面背着追赶的哨兵狂奔,面朝对着深不见底的悬崖,他毫不犹豫,纵身一跃……
他是谁?跳崖后的他结局如何?
白日也有魔鬼走,人间藏着地狱窟
1942年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下。随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华大地上的抗日武装都经受着最严峻的考验。
为了报复八路军发起的“百团大战”,侵华日军纠集伪军一部,集合起华北大部分兵力,对敌后战场进行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步步蚕食我革命根据地。
同时,为了瓦解抵抗、恐吓抗日力量,日军秘密在太原城建立了一个“集中营”。
人们都知道德国在奥斯维辛有过一个集中营,而日军集中营所作所为,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德国盟友。
这个集中营号称“太原工程队”,是集战俘审讯、关押、处决、贩卖劳工于一身的机构,可谓五毒俱全。
在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的围堵抓捕下,八路军华北地区的抵抗力量受到严重打击,10万人失踪、牺牲或被捕。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突围时不幸中炮牺牲;太原三分区政委孙雨亭,在突围过程中被捕,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张友青等200余人也在此列,其中,还有一个八路军战士,名叫赵培宪。
他们一同被押解到这个叫做“太原工程队”的地方,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地狱里面走一遭,英雄心中存希望
当赵培宪被宪兵揭开眼罩,大力推搡进这个地方的时候,他才开始有机会仔细打量周边的环境。
赵培宪
从布满蜘蛛网的狭窄通风孔望出去,他们处在一个由铁丝网和碉楼围成的院落当中,荷枪实弹的哨兵站在高处,警惕地盯着院内动静。
他回头看看自己所处的牢房,地上连个床板都没有,只有稻草、秫秸铺在地上,零零星星地扔在地上的,是日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破军毯,即使是破毯子,也不够用,有的人只能睡水泥地。
狭窄的屋子里挤满了三四十个战俘,空气闷热潮湿,臭虫、跳蚤蹦来蹦去。如果有人半夜要去上厕所,回来肯定找不到地方睡,只能重新找缝隙,战俘们把这称为“插萝卜”。
外边哨声响了,日军山西派遣军司令部的花谷少将到场给大家训话:
“你们是良民,过去受了八路军的骗,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学生了,不是俘虏了,要好好学习,三个月毕业。毕业后,愿回家的回家,还可以当官做事。我们的官是大大滴有。”
他向大家表示,只要大家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秘密,顿顿有白米饭、烧鸡好酒,不和“皇军”合作,就会受到惩罚。
赵培宪低头冷笑,心想,三个月毕业以后,恐怕拿不到证书,还得吃你们的子弹。
日本人所给出的高官厚禄,只会交给背叛祖国、透露组织情报的人。
而意志力坚定的大多数人,只能接受日军的奴役,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稍不注意就要结结实实吃一顿皮鞭子。他们不知道,日军罪恶的暴行还在后面。
到了饭点,摆在战俘们面前的,只有4两到5两麸皮、黑豆,或发了霉的小米、高粱、玉米吃。
早饭每人一碗稀粥,喝下去一泡尿就没了的那种,晚饭连吃都不敢吃,一个黑窝头和一点咸菜,即便是蒸熟的也能闻到一股发霉的味儿!
排在后面的战俘,连一点渣子都捞不到,就只能偷偷吃树叶、草根;整个战俘营几千人,只能依靠一口井供水,根本不够喝,更别说洗脸洗澡了。
敌人经常用刺刀押走一部分被俘人员,这些人往往再也没有回来。
日军常常无故用刺刀、大刀杀死战俘,仅仅是因为心情不顺,或是这些禽兽之间的玩笑。
有时,日本鬼子训练狼狗,会把被俘人员拉到城墙角处活活咬死。把一些被俘人员当作化学试验品,这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日本人把战俘拉到战地医院抽血,一些健壮的大小伙子常常因大量失血而死。
但是,和众多我军抗日战士一样,赵培宪没有放弃希望。
在根据地的时候,赵培宪就跟随八路军战友们经历了严酷的训练,也挨过不少饿,培养了坚定的意志。
他的心里是清醒的,也有着坚强的意志。自打进集中营那天起,赵培宪的心里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不能死在这里,一定要活着回去见组织、见党,把这里的一切公之于众。
可是,恶劣环境是实实在在的。饥饿日渐摧残着赵培宪的身体,考验着他的意志,长时间地挨饿真是天底下最残酷的刑罚了。
夜晚被昆虫叮咬失眠,白天吃得又少,侵略者安排给战俘们的工作可不是什么好活儿,全都是重体力活儿。出了一点差错,不仅有毒打,还要被“区别对待”,遭遇罚站、不让吃饭睡觉等待遇。
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考验人的细心和坚韧。赵培宪每次出去做苦工,总是默默地观察外边的路线、哨兵的数量,留心哪个伪军哨兵好说话,留心看守换岗的时间,并牢牢记在心里。每次外出劳动,他都会暗暗打量外出的路线,熟悉周边的地形。
即便集中营内看守森严,环境恶劣,逃生机会渺茫,依然有一批怀揣着坚定革命理想的革命战士。
他们假意交好伪军、感化其中心怀同情的少数人,成功隐瞒了同期被捕的政委孙雨亭等人的身份,将其身份伪装成马夫、伙夫;他们还暗暗成立了地下党支部,用来联络、保护关键人物。
日军本来想在这批战俘里面捞几条大鱼,自始至终却没有一个人透露。
终于,那个期盼已久的机会来了,但是巨大的危机也悄无声息地笼罩开来。
百丈悬崖纵身跃,英雄不惧刺刀寒
1942年,日本人在各个战场战事吃紧,不得不从国内征召兵员上前线。
这些新兵蛋子枪都拿不稳,什么都不会就要投入战场,简直就是送死。
于是日本人想出了令人胆寒的训练方式——用战俘做刺杀靶子,迅速把“人”变成“兽”,投入战场。
难道真的要死中求生吗?
终于,日本人的屠刀指向了原八路军根据地军政人员。
1942年7月26日,集中营里的战俘们被要求排成队列,由日军大队长亲自挑选,一部分八路军俘虏被用刺刀抵着后背押走了。
这一天,赵培宪没有被选中,但是这一天,多达220名战友们也没有回来。
那一夜,赵培宪一夜未眠。
几天后,那个大队长又把战俘们召集起来,这一次,赵培宪、几名战士和抗大的几十名学生一同被选中了。
战俘们被剥下衣物,被驱赶着前进。学生们都十分惊慌,但是在日军的打骂和驱赶之下,不得不走出集中营。
一路上,赵培宪虽然也很害怕,但是他很快镇定下来。他的脑中飞速运转着,因为常外出干活儿,战俘营附近他已经很熟悉了。
同时,他判断,鬼子练习刺杀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不会全在他身上,这是唯一的机会。
屠杀的地点就选在了不远处的小东门附近一处赛马场,这里有一座山包,原来是一块乱葬岗,杂草丛生,鬼子显然是企图在屠杀以后就地掩埋尸体。
杂草和崎岖不平的山路、树林、坟头对于逃生来说,是极好的掩护。
八路军的战士们挺胸抬头,没有在敌人面前露出丝毫的胆怯。拿着刺刀的鬼子新兵,哆哆嗦嗦,踉踉跄跄被推到战俘们前面,一对一,准备练习刺杀。
临刑前,一个战士大喊:“中国人民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紧接着,其他人也跟着齐声呼喊起来。雄壮而不惧,战士们无畏地呼喊传遍了整座山丘。
但是鬼子军曹可不管这些,他拔出手枪,凶狠地大喊:预备!随着一声枪响,鬼子新兵的刺刀扎破了第一排八路军战士的胸膛。
这批新兵蛋子也吓破了胆,不停擦拭着手上、脸上的血,颤颤巍巍退回来,又挨了鬼子军曹一记耳光,继续端起枪和刺刀,进行第二轮刺杀。
一个鬼子军曹解下牺牲几名八路军战士的腰带,走过来把赵培宪等后续几名战俘的手捆住。
很显然,不久以后,他即将成为鬼子练习刺刀的活靶子。他心里一震,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不能像绵羊一样,被宰割啊,应该在临死之前和他们斗争啊!”
赵培宪此时极端冷静,他不声不响地活动着手腕,慢慢把捆住手腕的腰带挣松。
也许是平时他表现得比较老实,日军给他捆绑的时候并没有很上心,只是打了一个最基础的结。
绳索松开后,被赵培宪一点点褪到手指的位置,用手指抵住,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趁看守不注意,他猛然跃起,用尽全身力气,迅速一头扎进了距离最近的一片树丛。
由于赵培宪速度太快,宪兵、新兵、军曹都愣了一下没有反应过来,几秒钟之后才大声叫嚷起来,乱成一团,纷纷抄起枪追过来。
这时,茂密的丛林成了赵培宪的掩护,让他不致于被鬼子击中,但他真的是太饿了,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忽然,小路豁然开朗,一道悬崖出现在面前。
身后一阵嘈杂,追兵追上来了。
赵培宪没有丝毫犹豫,用尽最后的气力纵身一跃,他的身影消失在树影当中……
孤胆英雄终获救,前事不忘后事师
赵培宪滚下山崖,受了重伤,但幸运的是,他在山脚下遇见了一位山民。山民收留了他,帮助他躲过了日军的搜索,帮助他治疗。
不久以后,赵培宪伤愈并归队,从战友的口中他得知,他是那批战俘当中唯一一名幸存者。
那些顽强不屈的战友,再也没能回来。也许他们已经化作山间的风,吹拂、保佑着这片土地。
后来,赵培宪继续投身到抗日救国当中,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建国以后,他还担任过云南蒙自的地委书记,为国家建设贡献光和热。
他也没有忘记在战俘营的经历。
日本战败后,法庭公开审判日本战犯,他作为证人,亲自指证了日本军官的罪行。虽然胜利了,但这一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脑海中。
也应该永远铭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不忘记;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悲剧不重演。
一阵凉爽的风吹过太原,抚慰着英灵,吹拂着每一个有良知中国人的心。
参考资料
[1]李在青.太原工程队旧址——侵华日军的罪证[J].文物世界,2016,(05):86-89+50.
[1]刘林生.中国的“奥斯维辛”[J].兰台内外,2014,(05):18.
[1]宏亮.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太原工程队”旧址:华北最后一个“日军集中营”[N].太原日报,2009-08-16(002).
[1]李树德.我在太原日军集中营[J].山西文史资料,1998,(02):28-50.
[1]张耀杰.活人靶赵培宪——日寇集中营真实故事[J].炎黄春秋,2005,(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