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清晨,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庙石村的茶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作为“江北第一茶乡”的核心产区,层层叠叠的茶田依山傍海,嫩绿的茶芽舒展着身姿。孟庆团站在茶垄间,手指轻轻摩挲着茶树新芽,眼神里透出军人特有的坚毅。这位从海军部队退役的老兵,带着扎根土地的执念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这片孕育着希望的茶园,用三十余年光阴书写着动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军人底色绘就茶园“新战场”
清晨时分,庙石村的制茶车间已是茶香四溢。孟庆团站在炒茶机器前,精准把控着火候。这台价值不菲的智能炒茶设备,让他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1994年,孟庆团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庙石村。彼时的崂山茶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市场假货横行、劳动力大量外流、茶园亩产效益低下、品牌价值难以提升,“崂山绿茶”的金字招牌正蒙着一层粗放经营的尘埃。“战士不能让战友在战场上掉队,也不能让大家在致富路上掉队。”孟庆团决心以军人的担当重振这片土地的经济命脉。
退役后选择回家种茶,孟庆团的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感到诧异。但当他把炒制的崂山茶每斤百元的价格卖出去后,很多人这才注意到,崂山茶原来这么金贵。
2003年,孟庆团成立了青岛田园春工贸有限公司,投资上百万元建设标准化茶厂,引入清洁化生产线,实现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全程可追溯。同时,孟庆团统一种植标准、施肥管理和品牌销售,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管控,严格遵循有机种植规范,确保茶叶品质,提升茶叶的附加值。
孟庆团和他的茶园。(受访者提供)
在创业初期,孟庆团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瓶颈问题,于是他自费组织茶农赴南方茶区学习先进技术,并引入测土配方、物理防虫等科学管理方法。在杭州茶叶研究所,他缠着教授请教土壤改良方案,硬是用部队“五公里越野”的耐力,啃下专业书籍与炒茶知识,并专门聘请了炒茶师傅到庙石村进行教学。“一个专业的炒茶师傅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出徒,炒茶的工业很复杂,是一门大学问,要有工匠精神,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孟庆团说道。
从一名退役军人到茶产业带头人,孟庆团的创业故事,是崂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是退役军人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生动实践。如今的庙石村,茶园里的茶树愈发葱茏,茶香正飘向更远的地方。
军魂淬炼的产业升级战
随着全球新茶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茶产业已从单一的农产品加工向全链条、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转型。近年来,崂山区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优势和深厚的传统产业底蕴,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和先进技术,积极探寻“茶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致力于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只有让年轻人爱上崂山茶,这个产业才有未来。”孟庆团深谙品牌升级与年轻化的重要性。他借鉴南方茶包装设计,将崂山地标性文化符号绘于茶盒,推出十余款新潮包装,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孟庆团将茶园与文旅结合,推出特色打卡线路,游客可体验采茶、炒茶、品茶的全流程。
有着“首批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的庙石村,近年来在保护好乡村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国家先行试范区”的优惠政策,围绕茶园周边打造了木栈道、茶园步道、凉亭等景点,后期将打造茶园旅游基地,开辟茶乡摄影游、观光游、休闲游等,形成集旅游、度假和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在互联网经济热潮下,孟庆团果断将电商思维融入茶产业,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将年销售额提高至百万元。在孟庆团的观念里,茶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茶叶,首先要保证茶叶的品质,从茶叶的采摘到储存,再到包装和发货,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对比以前茶叶只能卖给茶贩子,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收钱,电商平台的兴起为孟庆团的茶园打开了销路,也让他懂得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要坚持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乡村振兴为主旋律,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文化传承与消费潮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融合,提高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就业,提升崂山茶的品牌效应,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谈到未来规划,孟庆团的双眼炯炯有神,从内而外充满着信心。
用一片茶叶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棋局,这位62岁的退役军人,用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海防尖兵”到“茶界先锋”的蜕变,也见证了崂山茶从“绿叶”到“金叶”的蜕变。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