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茶山前,信誓旦旦地保证,今年再乱收茶叶,就把手剁掉。
然而,春茶一做完,大意了,茶叶做的比去年还多,隔三差五的又一车茶叶拉上来了。
卖茶是一辈子的事,原料价格实在太便宜,遇见好茶,没忍住又多收了点。
做茶,脸都被自己打肿了
今年春茶刚开始时,老杨跟合作商说:
茶叶要少做点,做太多卖不出去,会被库存套牢。
然而,到了茶山,正如茶客看到性价比高的好茶想买,茶商遇到性价比高的好茶,也忍不住收。
茶商,经不住低价的诱惑
春茶刚开始,优质的古树原料,价格还稳得住。
古树初春做出来后,茶山收茶的人不多。到了采第二波古树时,原料价格就开始掉了。
春茶季快结束的时,只要给现钱,并且有足够的量,非头春古树挑采的古树原料,价格降了很多。
比如,往年,有的茶原料成本就是1800一公斤。今年900就能把原料收过来,卖1200一公斤还有300块的利润。有几个做茶的人经得住这种诱惑?
于是,除了每年做的冰岛坝歪,冰岛南迫白水河,以及梅子箐。又收了一批:冰岛南迫干了200公斤,正气塘、忙肺等都干了几百公斤,古树做生普,混采发熟茶。
说好了不收茶的。没想到,收得更多。老杨只能安慰自己:
人在茶圈混,做茶,难免是要打脸的,习惯了就好了。
远去的茶山原料价格体系
山头茶,曾有严密而稳定的价格体系。
各大茶区,围绕着名山,价格由高到低。每座山头,根据树龄和品质严格划分等级,卖不同的价。
靠近名山,树龄大,越能卖上好价格。然而,如今,这个价格体系,几乎名存实亡了。
供应链建构山头茶价格体系
前些年,古树茶和山头茶虽然有超高的品质,但茶山原料价格为何涨得这么猛?
早年,山头茶的供应链是:茶农——茶商——市场。
这条供应链上,起始价格低,茶叶能走量,茶农和茶商都能赚点钱。
2018年后,茶王拍卖吸引散客走进茶山,散客直接找到茶农买茶。原本“茶农——茶商——市场”的单一的供应链,变成了:茶农——茶客,以及茶农——茶商——茶客。
茶农的茶叶,能卖给茶商,也能卖给茶客。在春茶季,优质原料有限,茶商和茶商是竞争者,茶客是茶商的客户,也是茶商的竞争者。
优质的古树原料少,茶商想要好茶,茶客也想要好茶,二者相互竞价,价高者得。
大量的散客进茶山,打破原有的供应链,让茶商和茶客成为竞争者,互相抢茶,抬高了原料价格。
茶商夹在中间,防着茶客跳过自己找茶农,防着茶农挖自己客户,又只能靠卖茶为生,面对利益分配的种种不公,只要还做茶的一天,都得认命。
这样的背景下,茶农作为最大获利者,简直太潇洒。
古树捆绑中小树,丢给茶商。茶农收到钱,先到临沧的酒店住两个月,等春茶的钱花完,再打个电话给茶商:原料款,该结点了。收到茶商转来的钱,又继续潇洒。
在有名气的山头的茶农看来,茶商,叫你两声老板是给你面子,其实,就是给茶农打工的。
心理上很高高在上,加上山头茶利益分配,是茶农拿走了大头。渐渐的,茶农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
房子一家盖的比一家高,车,一家起码得买三辆。手里缺钱就到处借,反正来年茶树一发芽,茶商就带着钱上山,收到钱再还。
茶农失去原料定价权
这几年,茶叶市场消费降级,加上茶叶价格虚高,茶叶变得很难卖。
茶农享受过春风得意,习惯了前几年在利益分配中拿大头,觉得茶农掌握原材料,茶商做茶,绝对绕不开优质原料。所以,头春古树一定要好好拿捏茶商,卖个好价格。
然而,做货真价实的山头茶的茶商,早就被古树和中小树绑定的分配模式干得负债累累,实在是收不起茶了。
手里有资金的茶商,面对越来越贵的茶叶原料,不愿意高价接盘。
市场紧绷两年,直到某一天,来茶山的散客少了。
散客不到茶山守着做茶,更愿意相信茶商。
到茶山买过茶,但没有量支撑的散客,遇到的茶农大多是嘴上说诚信,实际中小树冒充古树,最终,让茶客不敢相信茶农。如果茶农真能把诚信落到实处,那今天的市场,就没茶商什么事了。
茶农终究败给了自身的局限性,永远错过了转型的机会。当茶客回到茶商身边,市场供应链又成了:茶农——茶商——茶客。
而茶商,少了散客这个优质原料和价格竞争者,在茶叶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增加,卖茶又比茶农猛,茶商重新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实力和市场份额决定了利益分配。此时,茶商要求原料降价,不降价就只做定制生意,不大量收茶。茶农到手的利益又舍不得放,双方相持着。
然而,在存量竞争激烈的山头茶市场,茶农最能体会由奢入俭难,高消费需要钱来维持,贷款更是不等人。
最终就是今年:反正茶叶年年发芽,只要给现钱,量有保证,价格都好谈。山头茶原有的围绕着名山和古树的价格体系,几乎名存实亡。
倒不是说名山茶变得台地茶还便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茶叶是一分货一分钱。
原有的山头茶价格框架仍然在,只是,茶难卖的大背景下,茶农负债累累,传统茶商也没钱,山头茶,只要有量和现钱,价格都能谈。
如今的茶山,茶农虽然掌握古树茶这个生产资料,但是,茶农已经没有定价权了。
谁手里有足够的现金,谁能卖货,谁就拥有山头茶原料的定价权。
市场动态变化,几家欢乐几家愁。
前些年大量包茶园的茶商,手里有很多库存茶的茶商,已经成为茶山原料价格体系松动的受害者。
原料价格跌了一半,不仅仅是茶叶资产跌一半。原料一降,别人的卖价比你的成本还低,原有的市场,必然被蚕食。
从2022年开始,老杨就说:好好珍惜手里的现金流,别瞎折腾。
前几年之所以不建议存茶,是原料成本太高,那时候大量收茶,叫高位接盘。
然而,三年过去了,市场早已今非昔比。高品质原料价格,跌得亲妈不认。
做茶绕不开原料,只要守好品质,卖价便宜。茶叶依然有市场。
对于手里有资金、已经有市场积累,并且打算把茶当作一辈子事业的人,可以考虑:
在不陷入重资产运营的前提下,为茶企长远考虑,做好把控,适当存入优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