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从我28岁开始,32岁完成初稿;到出版时,我已届不惑之年。青春像顽皮的孩子,一放手便蹦跳着越走越远,渐渐融入满目苍翠之中。她不会回来,但会重生。我在18岁时转读法学院,见证了媒体命名的“新民权行动年”,接受了世纪之交法学巨变的洗礼,度过了“也许不是最幸福,肯定不是最灿烂,但必定是最怀念”的青春时光。我坚信,只要开动脑筋、上下求索,青春便会如阿克曼老师笔下那样重生。到那时候,我就放心了。
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文|阎天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摘自《政制秩序原理:变革》译后记。
2014年初春,我正在国内修改博士论文,收到了“我们人民”系列第三卷问世的消息。此事大约是田雷老师告诉我的,当时他主持的“阿克曼文集”渐渐显露出气象,而这一系列无疑是重中之重。田雷兄多方联络,物色译者,并让我推荐。我心头一热,毛遂自荐:交给我吧!师兄很惊喜,但也担心译事会影响我完成毕业任教后的发表要求。我说,交给别人,我不放心。那时我和师兄还未曾谋面,只有在耶鲁前后租住同一陋居的缘分,但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很快,我造访刘海光老师领衔的编辑出版团队,见到了张阳编辑和许多同仁。我们都为即将开始的合作兴奋不已。我说,谢谢你们的信任,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大家聊得畅快,午餐很合口味,真是一见如故,尽兴而归!入夏,我陪父母短暂地返回耶鲁,参加毕业典礼。等到校园恢复平静,6月9日下午,我如约来到阿克曼教授的办公室,请教翻译的机宜。老师一如既往,耐心听完我的开场白,便顾自说下去。我知趣地很少打断,只偶尔把话题带回他的新书,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临别时,老师准许我任选他的著作,由他签赠给我。我还是选了即将翻译的这本。他说,翻译很花精力啊!我说,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布鲁斯·阿克曼《政制秩序原理:变革》,阎天译
雅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品
这场学术之旅超乎预料的漫长。许多细节都模糊了,甚至我可能早在2013年年底就看到了哈佛出版社的预告,着手翻译这本书的鳞爪。那样算来就更久了。然而这句话却一直记得真切: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后来我成长了些,明白了学问总有人做,历史自有安排,没什么可不放心的。但我还是放不下。因为那是青春呀!阿克曼生于1943年,他青年时亲历运动,中年时四下求索,老年时定下心来,以求索而来的理论重释青年时代的思见。青春因思想而不朽——读过这本书的人,当会发出相同的感叹。翻译工作从我28岁开始,32岁完成初稿;到出版时,我已届不惑之年。青春像顽皮的孩子,一放手便蹦跳着越走越远,渐渐融入满目苍翠之中。她不会回来,但会重生。我在18岁时转读法学院,见证了媒体命名的“新民权行动年”,接受了世纪之交法学巨变的洗礼,度过了“也许不是最幸福,肯定不是最灿烂,但必定是最怀念”的青春时光。我坚信,只要开动脑筋、上下求索,青春便会如阿克曼老师笔下那样重生。到那时候,我就放心了。
本书译者阎天
“我们人民”系列是一个关于宪法成长的故事,更是我们人民与宪法不断对话、共同成长的故事。成长就有增减得失,也有不增不减,这便要把握“动”与“静”的关系。“我们人民”系列又是一个关于宪法实践的故事,而所有“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巨变、悲欢离合”,都化作笔底微澜,成为宪法解释的素材、方法和立场,这便要把握“行”与“思”的关系。“我们人民”系列还是一个关于宪法生活的故事,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期望引起每个人的共鸣,又与每个人都保持着君子之交的距离,展现了复杂的叙事技艺,这便要把握“俗”与“雅”的关系。作者写了一部大书,期待读者练就一双慧眼。有诗云: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阿克曼如果听到,大概会像惯常那样微闭双目,脸上浮起深奥的微笑来。
为了这本译作,我努力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最后还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得偿所愿。我要感谢田雷、刘海光、张阳老师暨雅理诸君的不懈推动,感谢秦德继、郑闯琦、杜凡如、范新、周弘博、任建辉、刘畅、宋竹青等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和帮助。感谢北大-耶鲁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的各位同仁,给予我至为关键的学术、生活和情感支持。这本书是我们学术友谊的见证。十年一梦,于斯竟成。
书译完了,春天如期而来。在无边的原野上,在温暖的和风里,我以一位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文字,为这本译著作结:
我的这个发言,与其说是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毋宁说是对一部巨著的期望。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阎天
2021年3月28日于北京寓所初稿
2025年1月14日于北京大学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