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谁来救救医生自己。



一位治病救人的医学精英年仅52岁就永远离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5月14日报道,张北平教授5月9日晚上22点17分因病去世,年仅52岁。



她生前是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带头人,还是博士生导师。

消息一出,很多同行和患者都觉得难以接受。

其实在去世前,她还在积极治疗脑部恶性肿瘤。



张北平的履历很亮眼,1996年,她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2004年拿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2012年,她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医消化病学博导之一。

2017年,她入选了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2023年又被评为“南粤楷模”

一路走来,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广东省中医院5月10日发的讣告里,详细写了她的身份和荣誉: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还入选了岭南名医录。

她还担任多个国家级、省级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可以说,学术地位很高。

但这些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张北平每周坐诊4个单元,年接诊量超过5000人次,还要带48名硕士博士,做科研、带团队、处理科室事务,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长期高强度工作,身体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醒过: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中风风险会高出35%。可现实中,医生们的工作节奏根本停不下来。

甚至在张北平去世当天,医院的公众号还在推送她团队的文章。

说到底,医生也是普通人,身体也有极限。

更让人唏嘘的是,张北平教授研究的“伏毒理论”能逆转胃癌前病变,但她自己却没能躲过疾病的魔爪。



脑胶质瘤这种病,发病年龄多在21到50岁之间,31到40岁是高发期,属于“隐形杀手”

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很严重。

【网友怎么说】

不少网友看到这个消息后都很感慨。

有人说:“医者不能自医,这话真没错。”

还有人补充:“医生的工作远不止坐诊那么简单,带团队、查资料、做讲座、查房、处理各种杂事,压力大得很。”

这些话,说得很实在。



【我想说的】

医生这个职业,越是有本事,找他的人就越多,责任也越重。

可惜的是,很多医生把所有精力都给了病人,最后却忽略了自己。

其实医生也是普通人,也需要休息,也会累。



医院和社会是不是该多给医生一些关心和支持?医生自己是不是也该学会适当放慢脚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张北平教授走了,留给大家的不只是遗憾,更是警醒。

希望所有医务工作者都能照顾好自己,健康平安。

你觉得医生该怎么平衡工作和健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