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5月14日讯(通讯员 申琳琳 记者 朱鼎兆)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啊挖啊挖”可能挖出一堆意想不到的“宝贝”,可是如果在小小的鼻孔里面“挖啊挖啊挖”可能会挖出让人吃不消的丹毒。
近日,淮安66岁的张大爷(化姓),就因经常挖鼻孔,导致了面部丹毒。这个病进展迅速:第一天眼睑、双颊、鼻部红肿,伴随39°C高烧;第二天,面部肿胀到眼睛睁不开,烧灼样疼痛明显。
家人立刻带他来到淮安市中医院中医外科就诊,陈运博士检查和中医辨证后诊断为丹毒、外感风热上犯症。采用中医外科特色中药膏“五黄化毒膏”外敷,配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口服。入院治疗第二天,张大爷面部皮温趋于正常,眼睛可以微微睁开。一周后,张大爷面部红肿完全消退出院。
大爷挖鼻孔导致面部丹毒后满脸肿胀变形。
淮安市中医院中医外科科室负责人、医学博士陈运介绍,据统计,90%的成年人每天至少“光顾”一次鼻孔施工现场,然而,你以为是顺手清理门户,实际上可能是指甲在鼻黏膜上刻画“到此一游”。结果,轻则社死,重则丹毒上门索赔!丹毒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下肢,尤其是小腿。发生在面部的丹毒较为少见,一般是由于经常的抠鼻子或者挖耳朵,造成破损形成鼻部或耳部感染所致。
什么是丹毒?
陈运介绍,丹毒是中医病名,由于它会使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故古人将其命名为“丹毒”。丹毒虽以“毒”命名,却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大多数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这种细菌常从脚气的糜烂趾缝、鼻炎的黏膜破损处悄悄入侵,尤其偏爱“免疫防线”薄弱的人群。老年群体、熬夜党、酗酒者、慢性皮肤病患者,都可能成为它的目标。
丹毒有哪些症状?
1.皮肤“燃起火焰”:病变区突然爆发大片鲜红色斑块,边缘如地图般清晰隆起,红斑表面紧绷发亮,摸上去烫手,伴有灼烧痛或刺痛。
2.身体“拉响警报”:体温在几小时内飙升到39℃以上,伴随头痛寒战、恶心反胃、全身乏力等。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全身反应,是免疫系统进入了“战时状态”。
3.病变“攻城略地”:丹毒最初可能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红斑,24小时内就能扩张成巴掌大小,甚至更大面积。严重时红斑表面会鼓起晶莹的水疱,轻轻触碰就会破裂渗液。如果丹毒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可致慢性淋巴水肿,如“象皮腿”。
如何治疗丹毒?
1.西医疗法运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感染,抬高患肢减轻水肿,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与炎症,50%硫酸镁湿敷消肿(仅限无破溃者)。
2.中医解“毒”
(1)中药汤剂口服:以清热解毒类方药为主,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的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力,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不易出现抗生素耐药。
(2)中药膏剂外敷:急性期将大黄、黄柏、姜黄等中药研粉制成“五黄化毒膏”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慢性期用紫荆皮、独活、赤芍等中药研粉制成膏药外敷,活血化瘀。
预防丹毒注意这些事
1.皮肤防护避免抠鼻、过度搔抓,足癣患者规范抗真菌治疗。使用润肤剂维持皮肤完整性(尤其是干燥季节)。
2.高危人群管理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血糖,防止皮肤破损,做好足部检查。淋巴水肿者穿戴压力袜,避免外伤。
3.暴露后处置出现微小破损,及时用碘伏消毒。出现红斑或疼痛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