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五年展盛景”之年。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基因库”,淮安市淮安区以“运河之都”的历史底蕴为根基,通过五年的系统建设,将千年漕运文脉转化为生态、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动能。5月9日至11日,“阅城·水韵华章”采风活动在此展开,镜头下的淮安区,正以鲜活实践诠释着“运河基因”的当代价值。
历史基因:从邗沟起点到“运河之都”
乘有轨电车沿翔宇大道向淮安区而行,有一站,名为“古末口”,诉说着淮安区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历史。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其北端末口(今淮安区新安医院东)成为大运河最早入淮口,开启淮安“南船北马”的漕运传奇。
明清时期,淮安因位于大运河中段的黄淮交汇之地成为漕运总督驻地,管理天下漕运事务450余年,为南粮北运贡献至伟。现存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板闸榷关遗址等,诉说着“天下第一钞关”年征七百万两税银的盛景。
如今,这一历史基因被深度激活。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板闸遗址等9处新发现遗迹纳入保护体系,河下古镇、萧湖景区等10处文化遗产完成修缮,重现“天下九督,淮居其二”的漕运盛况。
生态基因: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
淮安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在全市乃至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让古运河重生”的现实任务,全力擘画全市大运河百里画廊“醉”美风光带。
围绕市委市政府“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河”的要求,淮安区大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将运河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精心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网络。
在大运河沿线,85.55公里的生态河道宛如丝带,串联起两岸的生机与活力;30公里的农村公路得以提升,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超万座农村户厕的改造、2047户住房条件的改善,让乡村生活更加舒适宜居,省级绿美村庄、美丽宜居乡村、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如繁星般点缀其中。城市里,10条市政道路新改建,60个老旧小区、10条后街背巷完成改造,236户D级危房居民搬离,4688套安置房交付。永怀路提升工程、10个城市游园的建成,新增的80万平方米绿地,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83%。淮安区的生态之变,正让大运河从“水患之河”蜕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经济基因:从“运河滋养”到“富民长廊”
京杭运河淮安段水面壮阔、船行如织,是苏北段中最繁忙的航段,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益。淮安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内河第一。近年来,淮安市交通港航部门坚持将现代技术、文化特征融入发展全过程,推动京杭运河这条“黄金水道”持续流淌“富民效益”。
河下古镇凭借运河文化IP强势崛起,从盐商压舱石铺就的街巷到全息光影演绎的状元府,从《窦娥冤》剧本杀到舌尖上的淮扬美食,古镇正以“古今共生”的姿态,为千年运河注入新时代的活力。2024年暑期,河下古镇3次登顶淮安市旅游人气榜,接待游客82.4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9.84万元。吾菜茶社的淮扬早茶、老淮安楚香阁的“运河宴”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餐饮消费年均增长23%。
依托“淮扬菜之乡”品牌,淮安区建成预制菜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载体,推动“车桥芡实”“钦工肉圆”等食品产业链延伸,年产值突破15亿元。
黄码港现代化内河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600万吨,吸引益海嘉里、中储粮等龙头企业入驻,形成“港口+物流+加工”的临港经济集群,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35%,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从运河畔的烟火市集到智慧化的产业园区,淮安区以“文化赋能经济、生态反哺产业”的创新实践,将大运河的“滋养基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富民密码”,书写着“因运而兴、因运而富”的新时代答卷。
民生基因:运河畔的“幸福密码”
淮安区坚持以“人和”为终极目标,将运河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
民生配套持续升级,完成12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家,新增停车位1050个,惠及10万居民。运河沿岸10个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覆盖率超90%,居民满意度达98%。
产业反哺民生成效显著,依托运河文旅带,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吴承恩广场淮安书房、非遗工坊等文化空间全年举办亲子研学、非遗展演超300场,让运河文化浸润百姓生活。“平时带着孩子来淮安书房参加亲子研学活动,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我们非常喜欢。”居民李女士说道。
五年砥砺,淮安区以运河基因重塑城市灵魂,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时代盛景”的跨越。正如摄影家镜头所捕捉的——晨曦中收割蒲菜的农人、夜幕下灯火璀璨的里运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共同编织出一幅“文兴、水清、业盛、人和”的现代“清明上河图”。未来,淮安将继续以运河为脉,书写“致富河”与“幸福河”的新篇章。
文/费媛
来源:淮安区发布、淮安日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