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徒步行走整整五十多公里从乡下来到湖北省的民政局,原来这位老人的孙子打小就有个参军报国的军旅梦,好不容易等到年龄合适去报了名,体检也合格了,但是一直没有消息,这位老人此番前来就是为自己的孙子讨个说法。



老人在向工作人员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之后,又顺便打开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布包,取出了一等功臣和二级战士证书等证件。任谁也想不到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竟然是国家一等功臣,事情很快就惊动了地方领导,在得知此事之后,领导立即下令要重新彻查这位老人的身份。那么这位老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为何身为一等功臣的他衣衫褴褛,生活如此贫苦?他之前为何隐姓埋名,而如今他又是为何重新亮明身份呢?



原来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刘祚坤,他在1927年出生在鄂南咸宁石溪村的一个贫苦农家。虽然家境贫困,但好在刘祚坤父母都是踏实肯干的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日子虽然过得平淡清苦,但是也有滋有味。

好景不长,在刘祚坤五岁的时候,随着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华大地,刘祚坤的父母也在日本侵略者的手下双双丧命。彼时刘祚坤尚且只是一个懵懂孩童,在父母去世之后好一阵子,他才后知后觉明白自己没有家了。



没有父母的孩子就如同一棵野草,只得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拼死在每一个角落里疯狂扎根。好在同村的乡亲们对刘祚坤的遭遇倍感同情,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刘祚坤今天到王大娘家里喝碗汤,明天到村头李大婶家里吃碗饭,就这样他依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慢慢成长起来。

随着时间的增长,刘祚坤如何谋生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问题。村里的人多半依靠种地为生,但是刘祚坤无父无母,家中更无良田,但是一直依靠乡亲们的救助生活,刘祚坤心里也过意不去,他迫切希望能够学一门手艺,来回报这些帮助他的乡亲们。



好在这个时候村里有一位木匠,见到刘祚坤生活孤苦,但是却聪明机敏,并且颇具感恩之心。于是便主动提出要收刘祚坤作为徒弟。事实证明,这个老木匠看人的眼光十分精准,刘祚坤在学习木工制作方面十分有慧根,在两年之后刘祚坤的水平就快要出师了,又过了几年,刘祚坤已经在十里八乡变得小有名气,日子也是过得越来越红火。

因为刘祚坤样貌俊朗,又踏实肯干,帮刘祚坤说媒的媒婆几乎踏破了他家的门槛,后来在老木匠操办下,刘祚坤与邻村一个叫做彭爱玉的姑娘成婚,建立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



两人婚后夫妻恩爱,把日子也经营得有声有色。在1949年的时候,两人共同孕育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大儿子出生了。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直困扰人们的战乱终于结束了,正是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于是在随后几年间,刘祚坤的二儿子和三儿子相继出生。

初为人父,刘祚坤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紧张,为了能够赚够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刘祚坤变得更加勤奋和节俭起来。他曾经在和妻子闲聊的时候提到,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木匠手艺赚够给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再给每个人都盖栋房子,娶个媳妇,过上好日子。



天不遂人愿,正当刘祚坤正在满心欢喜规划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的时候,一场危险却又悄然来临。原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帝野心勃勃想要把战火一直从朝鲜燃烧到中国,抗美援朝的战争一触即发。

因为刘祚坤的父母就是丧命于日本侵略者的手中,所以刘祚坤对侵略者非常痛恨。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刘祚坤年纪尚小,没有上阵杀敌的能力。如今刘祚坤已经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亦是一位身上肩负着责任与希望的父亲,于是他当即决定为自己的孩子们作出表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因为刘祚坤本就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村里的乡亲们都拿刘祚坤当自家孩子来看待,于是在刘祚坤决定离开家乡奔赴战场的那天,全村的乡亲们敲锣打鼓为刘祚坤送行。至此,刘祚坤也告别妻儿,真正成为了一名军人。在刘祚坤离开家乡之后,他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军训,然而在军训结束之后,刘祚坤才随军跨过鸭绿江正式踏入了战场。

在1953年的春天,刘祚坤进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305部队122中队支重1连1排3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后勤物资,在组织的安排下,刘祚坤的工作地点是朝鲜边境一个叫做龙城的火车站。



在同年4月26日的一天晚上,一辆来自苏联的火车载满了准备送往前线的汽油。就在这个时候,两架美军的B26型的轰炸机在天空来回盘旋,不断对车站进行轰炸,一时间整个车站俨然成为了一片火海。说时迟那时快,一枚炸弹击中了一个车厢的燃料,这下火光冲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危机当前,刘祚坤已经无暇做多余的思考,他不顾一切跑向起火的车厢观察,但是很显然,任何扑救工作都毫无意义。于是为了不让火势继续蔓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刘祚坤只能想方设法抢救其他车厢内的燃油,把里面的油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就在慌乱当中,刘祚坤看到了闲置在一旁的铁锹,这让他灵光一现。



他拿起铁锹疯狂砸门,但是铁门此时坚如磐石,纹丝不动。于是刘祚坤决定用棍子将铁门强行撬开,这时候刘祚坤仿佛使出了全身上下所有的力气,终于这时候门被撬开了,刘祚坤也得以走进车厢内,油桶滚烫,刘祚坤刚刚碰到油桶,手上就被烫起来了一个大泡。



肉体凡夫,刘祚坤怎会对手上的疼痛全无感知,但是国家利益当前,刘祚坤再也顾不得油桶如何滚烫,他用手直接接触油桶,拼命将油桶往车下面推,用这样的方式整整推走了二十多个油桶。

在刘祚坤抢救油桶的间隙,敌人再次操纵轰炸机对火车进行轰炸。火势越烧越猛,很快蔓延到了车顶的位置。在那个时候,火焰和浓烟让刘祚坤已经完全无法睁开眼睛,那个时候他只能半睁半闭着眼睛继续向下推着油桶,抢救着这些物资。



如果没有救援的话,很可能刘祚坤会这样牺牲在这片火海当中,幸亏这时候有位朝鲜人民军前来帮忙,两人一同协作,终于将油桶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抢救回来部分物资。其实在那个时候,刘祚坤的手掌已经血肉模糊,因为搬运过程并不顺利,刘祚坤的脚也被油桶完全砸烂。

但是刘祚坤仿佛痛觉神经完全消失一般,依然不管不顾继续执行着这个工作。美军的新一轮轰炸又开始了,但是刘祚坤却仿佛无知无觉,他的战友在距离刘祚坤非常近的距离冲着他大喊,“赶紧趴下!”但是他却仿佛没有听到似的,继续执行手中的工作。万般无奈之下,战友只得推着刘祚坤到一个弹坑里,刘祚坤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抢救油桶整整用了两个多小时。据统计,在这段时间里,刘祚坤整整搬运了85桶汽油。在搬运汽油结束之后,刘祚坤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他一下子就晕倒在地,被战友们送到医院前去抢救。

所幸刘祚坤只是因为身体和精神过于紧绷,疲劳过度,并没有什么大碍。在次日清晨,人民燃料局专门派遣两位军官到医务室表达感谢,刘祚坤的事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成为了部队里人尽皆知的“英雄”。



美军在轰炸了车站之后,当地的水库也很快遭殃。因为水库被炸毁,急需修筑堤坝。在那个工业并不发达的年代,运输修筑堤坝的材料依靠的就是人力,而扁担也就是在运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这时候刘祚坤伤口尚未愈合,他在听说了这件事的时候,便第一时间站出来,因为他出身木匠,这份工作交给他其实万无一失,但是因为他手上还缠绕着绷带,于是领导在交给刘祚坤这项任务的时候,内心也十分纠结。然而刘祚坤一定要在这场战争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制作扁担的过程当中,因为旧伤复发,鲜血渗透了绷带,也染红了扁担。



在抗美援朝结束之后,刘祚坤被正式授予“一等功臣”和“国家二级战士”的荣誉证书和勋章。因为刘祚坤在战争当中左腿受伤,为了解决他的工作问题,组织也给了刘祚坤很多工作选择,这些工作多半是比较清闲的,薪资也比较丰厚,任刘祚坤挑选。但是刘祚坤谢绝了组织对他的关照,他还是想靠自己的双手来给家人和孩子们带来幸福。



在晚年的时候,刘祚坤经常会给孙子讲自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往事。每每讲到精彩处,刘祚坤便会老泪纵横,几度哽咽。在他看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己仅仅是因为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活了下来,这才立了功,成为了一等功臣。而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谈到这些故事,刘祚坤的内心既怀念,又愧疚。在刘祚坤的影响之下,他的孙子从小便立下了要参军报国的志向,因为孙子的体检,政审全部都通过了,但是却一直没有通知让他去参军入伍,刘祚坤这才徒步五十公里,来到了湖北省民政局的门口。



在刘祚坤亮明自己的身份之后,不仅孙子参军入伍的问题解决了,咸宁市的领导还承诺解决刘祚坤生活和看病的问题。在1999年国庆的时候,刘祚坤还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邀请,前去北京观看了阅兵仪式。2003年,刘祚坤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一生清贫,在临终的时候也再三叮嘱自己的家人“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