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随着战局逐渐严峻,我国开始集中兵力,准备迎接鲁南会战的到来。



到了1938年,战斗愈加频繁,大小冲突不断。在禹王山阵地的台儿庄战役中,日军连续多次发动进攻,但每次都被我方第60军184师的官兵顽强抵挡住。尽管敌军的进攻猛烈,短短几天内,日军损失惨重,但184师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士们伤亡惨重,连旅长和指挥员们都相继牺牲。面对如此激烈的战况,虽然我军高层感到痛惜,但明白这场战斗关乎国家存亡,不能有丝毫松懈。

为了保卫禹王山这一至关重要的阵地,张冲师长从不敢掉以轻心,始终亲自巡视阵地,加强防守工事。他时刻关注敌军动态,以便更精准地布置作战任务。



某天,几辆大卡车出现在日军阵地上,车辆上被黑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来回多次。士兵们看到这一幕,不禁兴奋地欢呼起来,纷纷认为日军可能在撤退,毕竟这种举动通常意味着撤兵。战士们立刻报告了这一好消息。

张冲在听到消息后,虽然内心也感到一丝欣喜,但同时产生了疑惑,于是亲自前往现场进行视察。通过望远镜,他仔细观察了那些来回行驶的日军车辆,发现这些车被包裹得严密,车内的物资无法一窥究竟。车辆进入禹王山阵地前的丛林时,短暂停留后迅速驶离。张冲心中一动,眉头微微一皱,做出了判断:这或许不是日军撤退的信号,而是有可能进行偷袭。

张冲立刻命令士兵加强警戒,迅速构筑更多防御工事。战士们虽感困惑,毕竟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日军似乎正在撤退。为何师长却认为日军意图偷袭?这一变化让大家感到疑惑,但张冲早已从一个细微的迹象中得出了结论。



原来,张冲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一个重要的细节:那些军车行驶时的速度和沉重感。当车辆驶出时,明显速度加快,且显得轻盈。这说明车内很可能携带了大量的物资。日军不会做无意义的动作,且他们的行动必有深意。基于这一点,张冲判断出日军并非撤军,而是准备增兵,并可能在丛林中进行隐蔽集结,蓄势待发。



张冲对下属说道:“我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你们再仔细看一遍。”士兵们再次观察后,终于理解了师长的判断,纷纷表示认同,表示几乎被日军的伎俩所迷惑,庆幸没有错过这一重要细节。

张冲随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炮兵旅的万旅长,并要求他做好战前准备。万旅长分析认为,日军可能会在丛林中进行伏击,因此迅速布置战术。张冲下令,命令炮兵集中所有大炮,突然向丛林进行轰击,并将其夷为平地。

炮兵部队集结了所有的150毫米榴弹炮和75毫米野战炮,迅速向丛林发射了数千枚炮弹。炮击的声音震耳欲聋,浓烟滚滚,茂密的丛林在火光与爆炸声中被夷为平地。半小时的猛烈轰击后,日军的藏匿地点彻底被摧毁。

紧接着,184师派出部队迅速进入丛林清理。士兵们到达现场后,看到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所有敌军都被彻底歼灭,没有一人生还。张冲的判断完全准确,而这场“预防性”的打击让敌人无从反抗。

在随后清理战利品时,官兵们发现了一把高级军官的佩刀和一本日记。通过日记,184师的官兵们得知,日军因为长期无法突破禹王山阵地,便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秘密组建了一支敢死队,准备从丛林中发动突袭。然而,这支部队由于缺乏补充兵员,伤亡惨重,最终被安排到这个任务上。日军原计划是夜深之后悄悄潜入,破坏我军防线,却不料被张冲的细心观察所识破。

这场本应是日军成功偷袭的行动,最终因张冲的冷静与敏锐洞察而彻底失败。这一举措不仅让敌人的计划完全破产,而且也保住了禹王山阵地的安全。随着日军敢死队的全军覆没,他们的计划被完全打乱,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军再也没有敢发动攻击。



随着时间流逝,日军的尸体无人收拾,很快开始腐烂,散发出恶臭。为了防止疫病的蔓延,184师派人用汽油焚烧尸体。虽然这一举措显得异常残酷,但从军事角度看,这是必要的防范措施。对于日军来说,这一做法无疑是对他们的羞辱,但他们却无力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在这场战斗中,张冲凭借超凡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成功揭露了敌军的阴谋,为保护禹王山阵地立下赫赫战功,也让他在全军上下声名远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