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司马昭先是弑杀了曹魏皇帝曹髦,接着又吞并蜀汉,势力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可就在他准备对东吴下手时,却突然病逝。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爵位,这个年轻人比父亲更加心狠手辣。刚当上晋王没几个月,就逼着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曹魏政权就此终结。



公元265年,司马炎在洛阳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为了彰显家族荣耀,他追封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此时江东的吴国君主是孙权的孙子孙皓,这位暴君荒淫无道,不仅在建业(今南京)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整日沉迷酒色,还发明了剥脸皮、挖眼珠等酷刑残害百姓。臣民们虽然恨得牙痒痒,却敢怒不敢言,吴国国力就这样被他一点点掏空了。



司马炎坐稳龙椅后,立刻将目光投向长江以南。眼见孙皓把国家治理得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司马炎和群臣们觉得灭吴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279年冬,晋武帝司马炎调遣二十万大军分三路:镇南大将军杜预、胡奋、王戎率中路军攻打江陵、武昌等中部城池,安东将军王浑、司马伷领东路军牵制江东主力,益州刺史王濬、唐彬则率领秘密打造的楼船舰队顺江扫荡而下。





要说这王濬着实聪明,早在几年前就料到要攻打东吴,暗中派人在益州沿江秘密造船。他让人打造的新型战船足足有三层楼高,甲板上能容纳两千精兵,远看就像座水上城堡,因此得名"楼船"。船头立着瞭望台,士兵们可以在高处观察敌情,船身包裹铁甲,俨然是移动的水上堡垒。



不过这么大规模的秘密造船动静再小,终究还是露出了马脚。长江上游时不时漂来碎木屑,引起了吴国太守吾彦的警觉。想到蜀汉已无,吴国岌岌可危。他急忙把这件事上奏提醒孙皓:"晋国正在暗中筹备攻打我们,必须早作防备!"谁料孙皓不仅不听劝谏,反而嘲笑吾彦胆小怕事:"晋国那些土鳖懂什么水战,该担心的是他们才对!"



吾彦不敢违抗圣旨,只能自己想办法。他带着士兵在江面狭窄处打下粗木桩,用铁链连成屏障,又在水下布置尖利铁锥,做好这些后,吾彦心里总算踏实了一些。这套"立体防御"确实厉害,王濬的舰队刚到秭归就被拦了下来。



面对铜墙铁壁般的防线,老将王濬绞尽脑汁想了多几天,总算想出两条妙计:先派水手放着绑满草人的木筏顺流而下,铁锥扎进筏子就被带走了;再点燃灌满油料的火船去烧铁链,熊熊大火把木桩都烧成了焦炭,木桩烧坏了,铁链烧断了,船自然就能顺利地通行。





杜预大军已经攻下了江陵,个个士气高涨,这个时候,军中有人提议休整一段时间再进攻。杜预说:“现在士兵们斗气高涨,应该一鼓作气打到建业,就好比劈竹子,只要把上面几节劈开了,下面的竹子只需顺着刀势就会自然分开。”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典故。然后杜预就带着兵马连克数城。





东路王浑也顺利逼近建业。三路大军形成合围之势时,孙皓才惊觉大事不妙,可悲的是他一点准备也没有。自己无能手下也无真正的人才。他匆忙派丞相张悌带兵迎战。张悌率领最精锐的三万吴军,打了晋军一个措手不及,首战告捷,但随后丞相张悌和三万精锐全部战死殉国,东吴全国震动。



慌张的孙皓又派将军张象带领东吴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一万士兵前去抵御。然而他们看到气势汹汹的晋军后,一个个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没等晋军开战,吴军就缴械投降了。



最后关头,孙皓竟异想天开地派陶濬出战。陶濬说:“晋国水军的船太小,水兵太无能,给我最好最大的战船,我带上两万水军就可以打败晋军”。 孙皓把他当救命稻草,掏光家底给他准备好了船和兵。但是陶濬这个坐井观天,夸下海口"踏平晋舰"的将军,刚到江边就发现手下士兵全跑光了——谁愿意替残暴的昏君卖命呢?士兵们在得知陶濬即将出发迎战晋军后,一个个都从军营里逃跑了,陶濬也不敢回去向孙皓复命,索性也逃出了建业。



公元280年,王濬战船满载士兵杀进建业城,孙皓只好让人把自己的手反绑起来出城投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西晋完成了天下一统。



东吴的覆灭,看似是西晋战略准备充分和国力强盛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场战争的始末,便会发现,东吴的迅速败亡,与其说是败于西晋的强大,不如说是亡于自身的腐朽,亡于末代君主孙皓的昏庸无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