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国司徒王朗毛遂自荐,打算在阵前凭借满腹经纶和家国大义劝降诸葛亮,奈何诸葛亮技高一筹,用三寸不烂之舌在阵前活活将王朗骂死。


诸葛亮口才了得,夸夸一顿输出,直接将年逾七十的王司徒活活骂死,现摘录几句诸葛亮的名句,可以先欣赏下。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电视剧《三国演义》对罗贯中的小说台词进行了改编,经唐国强说出来,更加铿锵有力,尤其是最后这句: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真乃振聋发聩!诸葛亮堪称骂街祖师爷,王司徒熟读圣贤之书,听到这种不堪入耳的话,自然气血上涌,犯了高血压,吐血而亡。

在陈寿的《三国志·王朗传》中,并未记载王朗身临战场和诸葛亮对骂的场景,也没有记载王朗是被骂死。

恰恰相反,正史记载中,王朗在魏国位高权重,历经三朝,深受曹操、曹丕、曹叡的信任。

曹操时代,王朗历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

曹丕时代,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位列三公。

曹叡时代,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

王朗任职司空、司徒时,并不是尸位素餐,而是兢兢业业,恪尽本职。他劝谏曹丕减轻刑狱,与民休息息,不要纵情于田猎。劝谏曹叡力行节俭,不要大兴土木营造宫室。

对于曹丕曹叡而言,王朗就如同邻家老伯一样,每天唠唠叨叨的,没什么坏心眼,就期望着年轻人能学好,甚是可爱。

王朗虽然没有出色的政绩,但绝对是个守成之人,应该算是个合格的宰辅。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侯。

正始四年(243年),王朗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王朗在魏国可以说地位尊崇,年高德劭,上受皇帝信任,下受百僚尊敬。

王朗不但位列三公,还是个当世大儒,王朗著《周易传》、《春秋传》、《周官传》等,都传于后世,被后世尊称为“王学”。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王朗和钟繇华歆并传,并且点评到:

“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把这三人都视为大魏的肱股之臣。

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

“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这个评价也算中规中矩。


无论从为政功绩还是学问道德,王朗都无可挑剔,但偏偏这么一个传世大儒却让罗贯中编排,让他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真是有点匪夷所思。

其实罗贯中这么做很好理解,《三国演义》的基调是尊刘贬曹,罗贯中把蜀汉视为正统,自然要凸显诸葛亮的高大上、伟光正。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王朗是曹魏的司徒(相当于丞相),让两个敌对方的丞相在战场上相见,然后让诸葛亮义正言辞的骂死王朗,就能凸显诸葛亮的正义性,以此彰显蜀汉的正统性。

与之相反的,则凸显了王朗的罪恶性,以此证明了曹魏的非法性。

罗贯中真可谓用心良苦,可是通过虚构莫须有的故事将一个传世大儒贬低的一无是处,是否有点无耻?

在正史记载中,诸葛亮和王朗并没有交集,诸葛亮只是在《后出师表》中提及王朗,说王朗任职会稽太守时没有及早征伐孙策,导致孙策做大,以此来劝谏刘禅支持北伐,他二人的交集仅此而已。

至于战场上当着双方数万大军的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活活骂死敌方丞相,属实有点异想天开,若诸葛丞相有知,恐怕也会骂罗贯中这个后世小子张狂无知,忒不晓人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