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跨越,福建省首个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去年8月,伴随一句铿锵有力的宣告,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正式揭牌。
中心特别柔性引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出血性脑血管病全国顶尖专家、我国最早脑血管病中心的组建医生张鹏教授,担任主任兼首席专家。
张鹏
此后5年
张鹏教授每月都会来福州
投身省立医院脑血管病的医教研工作中
他有何专长?
有着怎样的从医经历?
又是为何甘愿如此不辞劳苦地奔波?
最近
记者走近这位“大咖”
为您了解背后的答案
一位高水平的医者
顶尖技术力挽狂澜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
脑中风几乎就是脑血管病的代名词
但实际上
脑血管病家族分支庞杂
像脑部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
脑部动静脉瘘等
就属于其中危险性极高的
出血性脑血管病
张鹏教授从业三十余载
在脑和脊髓血管病
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
诊断和微创介入治疗方面
始终处于业界最前沿
2010年他在国内首次开展的
动脉瘤治疗新技术——血流导向装置
引领动脉瘤微创介入治疗进入新时代
他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
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医至今
张鹏救治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其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
最小的出生仅20多天,是个男孩
那男孩家住南京,出生后哭声尖锐、吃奶困难,做磁共振查出脑部有一团已破裂的畸形血管正在渗血。张鹏教授连忙运用弹簧和胶,为他栓塞了病变血管。
这个栓塞,对手术精度要求很高。栓塞多了,会引起血流不畅继发脑梗;栓塞少了,治疗效果又不好。但经验丰富的张鹏教授能够精准拿捏。
到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工作以来
张鹏教授已频频出手
为八闽大地不少疑难重症患者
解除了顽疾
福州有对60多岁的表兄弟刘先生和翁先生,先后被怪病缠身。
3年前,刘先生双腿开始乏力,后来发展为高位截瘫,大小便失禁,四处求医无果。翁先生近两年双腿也越发没劲,几乎无法行走。
听说国家级大专家张鹏教授来福州坐诊,翁先生就想着去碰碰运气。结果,张鹏教授为其进行高难度的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硬脊膜动静脉瘘,即脊柱椎管内硬脊膜上的动脉和静脉异常连通,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随后,张鹏教授指导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实施显微镜下瘘口离断术,成功切除了异常的血管团,翁先生术后快速康复。
刘先生见状,也赶来求诊,检查发现患的是同种疾病。采用相同治疗方案后,刘先生也收效甚好,目前正逐步康复,有望摆脱截瘫。
一位爱挑战的医者
勇往直前步步坚实
初见张鹏教授
很难将他与严谨的
神经介入医生联系起来
过耳的花白卷发
配上金丝眼镜
散发出艺术家般的浪漫气质
身形高大的北方汉子
却有着亲切随和的温声细语
还偏偏擅长脑血管微创介入手术
这般“穿针引线”的精细活
回顾从医之路
张鹏教授笑称
有两位重要“推手”
其一是他的父亲。张鹏出生于山东泰安县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中医儿科世家,1985年参加高考时,原本填报的是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却被一心盼他在家乡行医济世的父亲更改志愿。最终,他以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1分的成绩,收到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本科录取通知书,迈进了医学大门。
另一位是其恩师凌峰教授——中国神经介入奠基人之一。1998年,张鹏取得北京协和医学院神经介入专业博士学位后,本打算回原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但惜才的凌峰教授再三挽留。最终,张鹏调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从此扎根北京,主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
余下的征途
完全是张鹏自己的抉择
他欣然接受父亲的安排学医,而后在本科四年担任学生会主席,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工作后又攻读了母校的在职研究生;
32岁时,已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介入领域开拓者之一的他,毅然辞去安稳工作,赴京读博深造;
面对当时在国际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的神经介入医学领域,天性爱挑战的他主动投身其中,守护曾经的“生命禁区”;
脑血管微创介入手术堪称在“生命迷宫”里走钢丝,需要操控毫米级的导丝导管在血管中精准穿梭,对医生的医术和耐心要求极高,而张鹏一干就是30多年。
“我们不是都要‘爱一行干一行’
但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
张鹏教授笑道
一位有情怀的医者
不倦奔波来榕“送宝”
早些年干神经介入手术,环境可不比现在。医生做手术得大量“吃射线”,就像拿自己的健康当筹码,一点一点去换病人的命。
遇到急诊更夸张,病人脑出血分秒必争,张鹏冲进手术室时常常连铅衣都顾不上穿。
如此高强度的“扛雷”,使得体格健壮的张鹏在20年前就患上了桥本性甲状腺炎,但他却摆摆手说“这都不算啥”。
要说最让他感到困扰的
当数探索的过程
当时神经介入医学刚起步
没有太多前人经验可借鉴
张鹏只能向普外科医生学技术
博士毕业后又去法国进修了一年
但面对一些疑难病例手术
他难免还是会遇到
“有工具不会用
有手段不知道咋使”的局面
有一次,张鹏做一台手术,足足花了20个小时。患者是一名家住山东的五旬妇女,从赴京求医前数月开始,她的一侧耳朵突然剧烈耳鸣,还伴有严重偏头痛,被折磨得睡不着觉以致抑郁。张鹏诊断出这是硬脑膜动静脉瘘。
但每个人的脑血管形态不尽相同,或扭曲弯绕或纵横交错,极其复杂。术前影像只能看个大概,手术时微创置入导管才能看清细节,比如更纤细的血管。那次手术,张鹏从早上8点做到次日凌晨4点半,边做边看边思考着如何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帮患者得到最好的预后。他全程全神贯注,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最终,手术成功,这名妇女现在仍健康地活着。张鹏后来也成了在国际上首次突破性提出此病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的医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在动静脉瘘方面,目前常年保持着世界上单中心治疗病例数最多的记录。
受访时谈到这里
张鹏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理念比技术更重要
我们做医生的
既要尽可能避免自己的技术出问题
也要提防自己的理念有问题”
现在的张鹏教授
已经总结了一套成熟的
出血性脑血管病
微创介入治疗的要领和技巧
并且仍在不断学习跟进
每天再忙也都会见缝插针
掏出笔记本电脑看文献
他笑着说
若现在再遇上
与那名妇女类似的病症
他的状态不会再像当年那样
仿佛置身山间
而是能做到在山峰上俯瞰
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手术
“但当时
这条路确实就是这么
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今后
张鹏教授来到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不仅要通过门诊和手术
直接服务患者
还要帮助医院培养
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医生
就职仪式上,张鹏教授动情地说,出血性脑血管病有个特点,那就是都是能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治好的。
他投身这个领域30多年,这段时间,恰好与国内国际脑血管病微创介入医学的迅猛发展期重合。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断地深入探索和思考。
“如今,我深感责任重大,觉得一定要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做到授人以渔,让他们不再走我们走过的弯路,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再跨越。受聘省立医院,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福建的患者不用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张鹏教授说。
记者 朱丹华
新媒体编辑兰超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