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没整治前,这里杂草丛生,是放牛放羊的地方,蚊子虫子也多。”提及曾经的鲁坦河,潜山市源潭镇友爱村村民董金明连连摇头。而如今,这条母亲河却摇身一变,成了山清水秀、百姓早晚休闲的好去处,被亲切地称为“幸福之河、健康之河”。这一华丽蜕变,正是潜山市创新推出“13422”河湖治理管护新路径,纵深推动河湖管护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近几年来,我镇为提高鲁坦河镇区段防洪能力和提升河道颜值,谋划实施鲁坦河北侧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鲁坦河滨水生态廊道,改善沿线水环境和人居环境。”源潭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程师齐正国介绍道。下一步,源潭镇将继续推动镇域内所有河流的生态治理,提升全流域防洪标准,打造休闲节点广场,融入水文化,释放滨水空间,构建“水经济”体系,释放母亲河的生态与经济红利。​

在潜山市,像鲁坦河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龙潭乡万涧村杨家老屋的河道也曾面临诸多问题。早年因河道狭窄、护岸破损,部分河段淤塞严重,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脏乱差的河道环境与古村落文旅定位严重不符,制约乡村旅游发展。“以前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都靠这条河,但暴雨季节,特大山洪容易对良田和房屋造成伤害。”龙潭乡万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曙明回忆道。​

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四宜村镇,探索“传统村落保护+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龙潭乡依托政策,争取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启动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规划,将河道治理列为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建设鱼鳞消力堰、三弧消力堰、浆砌块石护坡等一系列工程,沿河新增休闲广场和健身步道。如今,这里不仅是村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场所,更成了游客打卡地。​

​ 近年来,潜山市立足潜水、皖水等流域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两山”转化循环机制,加大水文化宣传,营造节水爱水氛围,注重“水旅结合”,实现景观链、文化链、产业链“三链合一”,以河湖长制能效提级促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双提升。正如潜山市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科工作人员宋佳瑜所说:“幸福河湖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水文化是幸福河湖的灵魂。打造水文化,能重构人水关系,凝聚生态治理共识,激发公众参与主动性。”​

从“隐患河”到“幸福河”,从传统村落的困境到乡村振兴的样板,潜山市的河湖治理实践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条条河流的蜕变,重塑生态底色的同时,也流淌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绘就出一幅幅幸福新画卷。(张金保 杨晗 潘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