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区生态环境局《万物同兴惠长宁——长宁区探索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入选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学习教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并正式出版发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展现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成果,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学习教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近日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

高密度城区内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是当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长宁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具备在上海中心城区先行先试、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的基础和潜力。长宁区较早地开展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复育的探索,以“生境+”为抓手,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积极推动构建“生境+”复合生境系统,全面推进建成27座生境花园,探索宣传模式,搭建公众深度参与的实践体验平台,创建自然教育品牌“生境课堂”,不断探索实现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加强全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全方位讲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宁故事”。

系统谋划,

统筹推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长宁区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引领,结合长宁区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实际,在全市率先制定区级《长宁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区生态环境局编制《长宁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建立以“生境花园—生境社区—生境城区”3个层级为基础的城市生境系统(目前,新泾镇正在制定试点建设“生境社区”方案,探索推动全镇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提升);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全面融入长宁区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结合,在区域良好的绿地、河湖空间营造生境单元,形成城市生态空间网络;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金融应用模式,支撑生态友好、绿色可持续发展。

分类实施,

落实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长宁区已记录到辖区内苔藓植物43种、维管束植物445种、昆虫219种、鱼类18种、鸟类45种、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3种、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兽类5种、浮游植物132种、浮游动物41种、大型真菌36种。


长宁区全面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提升,促进生境营造,加强生态绿廊、绿带建设,锚固生态节点,综合提升各类城市空间的复合功能,提高区域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协同性,形成以“基质一斑块一廊道”为主要结构的城市绿色网络;构建“近自然”栖息地,打造“亲生物”城市,推进长宁区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在公园绿地、生境花园等地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境适应性改造,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加强水系连通,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通过河道整治工程、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促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

强化宣传,

营造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氛围

长宁区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建立街镇、社区居民、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共建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方合作的工作机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社区生境花园实现居民共治共享。

区生态环境局与区绿化市容局、区建管委、区科协和相关街镇、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打造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知识的科普教育品牌,积极打造生境课堂,推出“季候令”专栏,沉浸式提升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开展公民科学项目,推动公众共育共享蓝绿生态空间,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升公众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激发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让人民成为建设治理的主体,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集聚广泛的社会力量。


资料来源于区生态环境局

撰稿:谭奕茂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