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民生力度的改善和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面对1亿人口农业大省的治理挑战,河南以“四高四争先”为行动纲领,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探索性创新实践,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治理体系。这场变革既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突破,更是对超大规模社会治理难题的创造性回答。
党建引领,基层善“治”
“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牵住基层善治的“牛鼻子”。
上个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社区百姓为中心,通过充分发动群众,形成“共治共享”多元主体,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创造了著名的“枫桥经验”,成为全国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典范。现如今,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守正创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漯河市临颍县充分学习“枫桥经验”,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首要抓手,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将全县的乡村细化为“微网格”,推行“巷长制”。按照村委会牵头、村民自选的方式推举出威信高、热心肠的村民作为巷长,巷长成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及时反映和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村委会鼓励村里党员自荐为巷长,也积极吸纳认真负责的巷长加入党组织。通过“微网格”和“巷长制”,临颍县的乡村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问题不上交”。
郑州市高新区通过持续深化“社区合伙人”模式,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共治共享新格局。简单地说,“社区合伙人”模式就是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强调通过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工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社会力量成为党委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合伙人,合伙人不仅是资源的提供者,更是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参与者,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社会联系、专业能力和资源调动作用,帮助社区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更加高效、灵活和人性化的治理。目前,经过多年“社会合伙人”模式探索,高新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在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社区治理等领域培育了一批优质项目,显著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居民满意度较之前有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智”惠城市
数智时代,川流不息的城市图景,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高效能治理的发展战略下,河南正在借助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升级,数字技术让河南的社会治理格局脱胎换骨。
在郑州市智慧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的巨型屏幕上,24小时实时更新着涵盖300多项指标的城市体征监控数据。交通流量、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生态环保、综合研判等事关郑州城市运行稳定性的数据信息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乍一看上去,甚至有种科幻电影的场景,而这些都是郑州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模型辅助社会治理的日常图景。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政务云平台,“豫事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平稳,覆盖面广,实现2000余项政务服务“掌上办”。
数字赋能不仅运用在保障城市运行的宏观数据分析上,还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封市兰考县通过“网格化+大数据”模式,以社区、乡村为单位,将全县划分为438个基础网格,网格员配备智能终端,实现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即时上报与闭环处理。这套系统运行两年间,基层问题发现效率提升5倍,处理周期缩短70%。数字技术不仅重构了治理流程,更重塑了政民互动方式,让治理从“看不见的手”变为“看得见的心”。
法治固基,“制”网护航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化是高效能社会治理的基础防线。河南在促进社会稳定、推进高效能治理的进程中,注重法治服务的创新实践,通过完善法治保障,优化服务程序、创新矛盾化解机制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起了稳定的法治屏障,让社会治理有了规则之网。
南阳市创新探索“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机制,持续多年开展“一村一堂法治课”普法宣传活动,在全市的社区和乡村建立村级法治文化广场近2000个,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调处化解工作,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通过“一村一堂法治课”暨“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许多纠纷在萌芽阶段就实现调节解决,全市民事纠纷案件明显下降。
为了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普法活动的积极性,新乡市推行“法治积分超市”,村民参与普法学习、调解纠纷可兑换生活用品,带动基层法治参与率提升一半以上,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
河南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演绎。从数字赋能的工具革新,到党建引领的机制创新,再到法治保障的制度建构,合力形成了治理要素的系统性变革。这些探索不仅回应了超大规模社会的治理挑战,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治理新路。当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遇见现代治理智慧,河南正在书写新时代高效能社会治理的“中原答卷”,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着地方样本。
(作者: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 陈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