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高原旅游该不该设门槛呢?

2025年5月10日,四川四姑娘山镇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也在不断发酵,起因是一名39岁的男性游客因严重高原反应抢救无效身亡。这场事件不仅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更引发了公众对高原旅游安全的激烈讨论——究竟是个人疏忽,还是社会预防机制缺位?



事件回顾

根据目击者描述和官方通报,这名游客于5月7日抵达四姑娘山镇,第一天便洗了澡,随后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次日,他在镇卫生院吸氧后返回客栈休息,但5月10日病情急转直下,被送往医院时已出现高原肺水肿的典型症状(如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最终抢救失败。

洗澡是否致命?

同行者称其“洗澡后感冒”,而高原医学专家指出,洗澡本身不会直接致死,但可能因受凉降低免疫力,叠加缺氧环境,诱发严重高反。

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信息,为何拖延三天才就医?



据知情人称患者首日出现症状后仅吸氧休息,未及时下撤低海拔地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不难发现,这种事情似曾相识,关注娱乐圈的朋友一定会想起100天前关于大S的突然去世的悲剧,整个过程与本次四姑娘事件如出一辙,非常类似。都是洗澡,感冒,没有及时送医救治。



缺乏正确认知

这名游客的遭遇,暴露出部分人对高原风险的盲目乐观:

1. 本次去世的男性游客才39岁,正值壮年,但高原反应与年龄无必然关联,肥胖、基础疾病、快速上升海拔等因素更危险。该游客体型偏胖,且未做充分适应,成为高危人群。

2. 高原首日洗澡、穿衣单薄、未及时就医,每一步都踩中“高反禁忌”。有网友直言:“这不是冒险,是玩命!”



悲剧背后,更深层的问题亟待解决:

1.四姑娘山官网虽有安全提示,但游客是否真正接收?景区是否强制要求健康筛查?现场工作人员是否主动干预高风险行为?

2. 红景天、氧气罐被过度营销,但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阶梯式适应、药物乙酰唑胺)却少有人知。

3. 高原地区医疗条件有限,镇卫生院仅能提供基础吸氧,重症患者转运低海拔耗时较长,错过黄金救援期。

事件引发争议不断

支持限制高原游的网友认为“应设立高原旅游准入门槛,强制体检,禁止基础病患者进入”。相反也有网友觉得“成年人有权自主选择,关键在加强教育和应急保障。

更有网友尖锐提问:“如果景区明知风险却不作为,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



其实这已经不是限制与否的问题,首先作为游客应该摒弃侥幸心理,出发前体检、学习高原常识,出现症状立即下撤。

其次作为景区,一个相对而言的管理者,应该升级警示措施(如入园前播放教育视频)、配备便携氧气钢瓶和高压氧舱。



最后也许要减少所谓的“说走就走”的浪漫化宣传,反而要加强普及“高反会死人”的残酷真相。

这名39岁游客的死亡,是一面镜子:照见个人的盲目,也照出社会的疏漏。当“诗与远方”成为潮流,我们更需要理性与敬畏。毕竟,风景不会消失,但生命只有一次,祝各位都能安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