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将迎来四十周年院庆。四十载春华秋实,北大光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应运而生,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四十年,是北大光华不断迈进的四十年。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留下的教育理念,历经岁月的沉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光华人。
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学院将围绕光华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顾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每一位讲述者都将带领我们回溯光华的过往岁月,重温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关键的发展节点,以及他们在光华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他们将分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讲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为光华的学术大厦添砖加瓦;他们也会畅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展现光华如何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及商界领袖……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笔触,走进光华的四十年,感受学院深厚的底蕴、蓬勃的活力与不变的初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迈向新征程的坚定步伐。
雷明:我和光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
雷明教授
岁月如织,时光匆匆,回首往事,仍历历在目,1993年6月的我刚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紧张时刻,便得知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站招募博士后的消息,我毅然报了名。在学生时代,我就深深被厉以宁教授的经济学著作所吸引,也曾有幸在人民大学亲耳聆听厉以宁教授的精彩讲座,那时候就已经在心里埋下了向厉先生求学的种子,恰逢招募经济学博士后这一契机,我便慕名而来。选拔结果如愿以偿,我从五十几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站首位博士后,师从厉以宁先生,开启了我与光华管理学院的不解之缘。
那时候我们在经济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逸夫楼工作,条件比现在艰苦,老师们不仅没有个人电脑,整个系里也只有一间办公室,老师们除了每周三会围坐在办公室里开会外,其余时间要么在家里办公,要么在教室给学生们上课,要么在图书馆做研究。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为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厉以宁先生出任院长,1994年与光华教育基金会合作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于是我们就从经济学院来到了光华管理学院。当时光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了3000万美元,这笔资金被用来修建现在的光华一号楼,19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老师们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并配备了个人电脑,科研和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学院还为学生们修建了学生宿舍,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可以说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北大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后来其他学院纷纷学习光华的办院模式,北大校园里的学院楼逐渐多了起来。在光华工作多年,我始终认为作为国内高校中首次与校外机构合作并以校外机构名称命名建立起来的光华管理学院,本身就是创新的生动体现。
雷明与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
光华管理学院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国经济的脉搏同频共振,紧密围绕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大计。在厉以宁先生的带领下深入参与到股份制改革、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反贫困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如今我仍然清晰记得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探索可持续发展、跟随厉以宁先生深入贵州毕节等贫困地区考察调研、推动建立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等工作的经历,“厉股份”“可持续减贫”就是在这些过程中逐渐被提出来的。股份制改革紧密贴合当时的改革背景,更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革的重要一步;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回应了当时的发展要求,也与当前国家的“双碳”目标息息相关;反贫困的斗争,在实现了全面小康后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联系。这一个个关键词不仅仅是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光华管理学院所聚焦的研究领域。
雷明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发言
我在光华工作了三十多年,回忆往事,有一件事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是1993年的一个星期三,在逸夫楼那间系里唯一的办公室开过会后,我和我的老师厉以宁先生散着步,从逸夫楼一直走到三角地,讨论着我博士后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厉以宁先生教导我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这句话便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一直践行的人生格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达成《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大成就,随后中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于是在厉以宁先生的指导下,我博士后的第一项研究便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议题,聚焦于绿色核算这一领域。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我始终牢记厉以宁先生的教导,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学术研究,研究领域包含了贫困与可持续减贫、决策分析与机制设计、低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绿色国民核算与统计、资源能源环境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国之所需,便是我的研究方向。
雷明与厉以宁老师及师母一起调研
如今的光华管理学院,在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所发挥的奠基作用及一代代新生力量的接续努力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一流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领先的商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承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因思想,而光华”的独特精神气质,进行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增长知识才干,践行“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最后,我想给在光华学习的同学们一些人生寄语: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追求高薪酬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与环境无可厚非,这不仅能提供稳定的生活基础,也是对辛勤学习和努力工作的一种回报。然而,在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样不可或缺,它能够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让我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我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更是深入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研讨等活动,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从而培养出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家国情怀,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成为社会有机的一分子。
雷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原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担任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千万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ESI高被引论文学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1%)。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站首位博士后(国家博士后),师从厉以宁先生。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研究方向包括贫困与可持续减贫、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决策分析与机制设计、低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绿色国民核算与统计、资源能源环境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评价的非参数方法等。
来源 |光华40周年史册编写组
编辑 |王蒙
往期发布:
武常岐:办好中国商学教育,续写光华璀璨篇章丨光华40周年
刘力:学术引领,服务国家,团结奉献,敢为人先丨光华40周年